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以来全球化、城市化在世界范围覆雨翻云,已融入汉文化主流城市的传统回族聚居区在汹涌澎湃的全球城市化浪潮中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其聚居形态在民族与全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织中不断演变。一方面,城市经济腾飞的强烈冲击带动了回族聚居区内部的经济结构变动,为其空间形态演进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作为城市传统住区的回族聚居区与城市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依然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全球化语境中高频率的多元文化碰撞,在增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剧了城市回族聚居区的空间形态特色危机与传统危机,大量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迅速瓦解,分崩离析。面对这一紧迫形势,承载着回族社会及中国古代域外通商城市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肩负着新时期中国回族城市化重任的城市回族聚居区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和谐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当前城市回族社区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研究相当匮乏的学科现实,论文选择拥有鲜活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挑战的典型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作为研究主体,立足于城市规划领域,融合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城市史学和空间科学等学科知识,建立“社会——空间”横向维度和“历史——现代”纵向维度相交织的立体研究框架,通过透析城市繁荣现象下潜藏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回族聚居区形态变迁的动力机制,揭示其结构形态演进的特征规律与困境根源。并且在此基础上,以鼓楼回族社区为例探索面向和合发展的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结构形态优化整合理论与方法。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廓清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结构形态的变迁轨迹,认识其“环寺而居,依市而商”的结构形态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指出鼓楼回族聚居区的“寺坊”聚居形态实质上包含了回族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衍生演绎,是重要的城市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并且是城市回族传统文化特色传承的关键载体。第二部分,从鼓楼回族聚居区的当代转型出发,借助社会调查和空间句法等研究方法,探寻鼓楼回族聚居区结构形态变迁的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同时结合现代城市回族社区的发展模式比较,进行鼓楼回族聚居区的现实发展思考。研究认为城市空间的他组织驱动和社区内部系统的自组织牵引是回族聚居区结构形态演进的主要动力机制,而聚居形态的延续则是鼓楼回族社区未来发展的合理选择。第三部分,基于不同视野的和合发展理念辨析,提出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结构形态多元整合思路与方法,然后结合鼓楼回族聚居区结构形态整合的实证研究,从业态组织的空间统筹、空间格局的轴线优化、集成中心的培育完善、开放空间的系统营造,以及社会网络的活力振兴和历史空间的文化再生等方面探讨规划实施的现实对策。最后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系统梳理论文研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提出未来研究工作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