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本研究直面课堂中令教师头疼、学生苦恼的问题行为,选取乌市A中学初二E班为研究对象,运用质和量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了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在课堂中,有多少初中生具有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又表现为哪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是怎样看待的?教师又是怎么说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推动笔者研究的动力。本研究中,笔者把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按照是否影响他人分为中性行为即不影响他人但影响自己的行为,以及消极行为即影响他人的行为;通过调查发现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发生的,中性问题行为和消极行为在课堂中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其次,不同科目、不同时段的课堂中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也不同。笔者旨在通过行为表现剖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对此,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认为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兴趣以及自控力不足,教师则认为是学生成绩差、自暴自弃和家庭教育缺失致使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到初中课堂问题行为自然就形成了也很难再改过来。然而,笔者认为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远不止学生和教师说的那么简单,学生除了缺乏兴趣和自控力外,同辈群体带来的负功能、网络游戏以及追星热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从教师角度看,也不单纯是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师生关系、教师行为、教师心态也都是影响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甚至往往起到直接作用。在学校的小环境中,学校的政策、方针对于学生、教师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从深层次看,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的确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各方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以上归因的综合分析,笔者结合归因理论进行了反思,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家长都缺乏正确的归因意识、缺乏反思,并就相应归因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给予操作性的建议,希望家长、学校、教师之间多些理解、多些包容、多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