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科学观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要学会观察。科学观察可以建构科学理论、检验科学假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除此之外,科学观察的过程需要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概括等,从而抓住事物或现象的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观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要学会观察。科学观察可以建构科学理论、检验科学假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除此之外,科学观察的过程需要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概括等,从而抓住事物或现象的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不断得到增强。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应该重视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为学生后续的科学学习以及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依据学生的前概念和认知水平进行课程方案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通过观察活动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导其做好观察记录,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为了达到研究目的,笔者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各学科都强调通过观察来进行学习,但科学观察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即强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规律。许多一线科学教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投入较多关注,但主要是基于个人经验总结培养策略。通过特色校本课程较为系统地培养小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并形成成熟的实践案例,能够为其他研究者和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笔者利用所在实习学校提供的水培仪器及自主程度较大的课程开发机会,开始将科学观察教学与“水培”结合,产生开发“水培花生”课程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想法。其次,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水平、观察能力发展特点的了解,以及前人对学生“植物”相关的科学前概念的研究,设计并实施了调查问卷前测(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对研究对象的学情做具体了解。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了解,围绕学生的前概念转变和观察能力提升两个目的,进行“水培花生”观察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工作,形成以“水培花生成长日记”为主要形式开展的“水培花生”课程方案。最后,将设计好的“水培花生”课程方案进行实践和效果检验。检测的内容包括学生前概念的转变情况和观察能力的提升情况两个方面。对前概念转变情况的检测以前后测的方式进行;对观察能力提升情况的检测以学生的观察记录单——“水培花生成长日记”为文本进行分析,即对学生的整个观察过程进行前后的分析比较。研究发现:(1)学生经过“水培花生”课程学习后,其科学前概念得到较好转变。(2)学生在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方面有较大的改进,以科学观察品质为标准进行衡量的科学观察能力在整体上提升并不明显,但在目的性和深刻性维度上有较大提升。对学生观察能力在整体上提升不明显的原因进行讨论可知: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即笔者是新手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观察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此次教学实施经验和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观察教学策略:(1)明确任务,规范学生的观察行为;(2)分享交流,树立观察记录的榜样;(3)奖罚分明,促进观察任务的完成;(4)问题导向,唤醒学生观察的热情。
其他文献
由于寄宿制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寄宿制学生与家庭处于半隔离状态,且校园环境较为封闭,学生容易在情感和心理方面产生问题。因此,在中共中央全力以赴势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领域愈加重视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并加强以农村寄宿制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量法,对1052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攻击性行为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越轨
现实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利用自己的权力对他人实施惩罚。尽管惩罚可能发生于二人交互过程中,但更常见的惩罚行为通常发生于有组织的群体内。研究者将组织中的惩罚动机区分为威慑性动机和罪有应得动机两种形态。基于威慑性动机的惩罚所关注的是违规者或潜在违规者对组织规则的畏惧,从而实现消灭违规行为的目标,而基于罪有应得动机的惩罚关注的是惩罚的严苛度与违规行为的严重度是否匹配,而不在乎违规者是否终止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
作为群体性的社会生物,人类的行为往往发生在更加复杂的社会群体情境中。在面对这些社会群体信息时,既往研究发现,人们不仅认为群体内成员在行为上具有相似性,而且在群体成员间的社会交互行为上持有一定的人际责任信念,其约束着群体成员间的交互模式,是人们内在的自律要求,而非外在的强制规定。虽然以往研究揭示3-9岁儿童具有群体内成员间互不伤害的人际责任信念,但儿童在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上高度依赖于内群体,该特性
第三方惩罚是指个体在面对与自身利益无关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时,愿意付出个人代价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以往研究对第三方惩罚的演化和认知机制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类研究大多针对于个体独自进行第三方惩罚进行探讨,但在现实环境下,个体在进行第三方惩罚时,大多都暴露在大量的社会惩罚信息之下,鲜有学者探究在个体独自进行第三方惩罚与接受到社会惩罚信息后个体的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区别,以及其背后的机制问题。因此本研究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群体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如何妥善处理和解决群体事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人类作为社会性群居动物,除了个体情绪外,还会产生群体情绪。群体内疚作为一种在群际冲突中常见的群体情绪,与个体内疚相似,也被认为具有亲社会性。群体内疚能促进做了错事的群体作出诸如道歉、和解、补偿和群际支援等积极行为。因此,群体内疚对于处理群际冲突有很好的积极社会意义,它的产生机制一直是研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个体选择性地加工某些相关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已有研究发现,视场中知觉负载的高低是影响注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与视觉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内容相匹配的刺激能优先自动地捕获视觉注意,但同样作为WM系统子部分的言语WM,对视觉注意捕获影响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且饱受争议。本研究采用WM与视觉搜索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结合眼动追踪技术
随着短视频的蓬勃发展,抖音已经成为其中的中流砥柱。截至2020年9月,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数突破6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抖音记录生活,人们的自我呈现方式也由此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以抖音为例,从角色设定、角色表现和剧本内容建构策略三个方面对用户的自我呈现过程进行分析,探析用户线上线下的角色转变与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在技术赋权的视角下用户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间,不仅在舞台设置和形象管理上更凸显个性,还充分利
近几年来,翻译研究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倾向,即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文化翻译越来越受到翻译学者和广大翻译工作者的重视。本文用大量的例证探讨了汉译英中译者应如何恰当使用不同的文化补偿方法来最低限度地减少文化损失。 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现象就是文化流失。因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应用社会符号学理论来研究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与补偿。社会符号学理论对符
《爱玛》被认为是简·奥斯丁最成功的作品。对此作品的研究不胜枚举,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详细分析《爱玛》里丰富的会话含义。 作为世界公认的经典作家,简·奥斯丁和她的小说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19世纪和现当代关于简·奥斯丁和《爱玛》的文学研究和批评,发掘出运用语用学理论分析《爱玛》里的会话含义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使用的语用理论是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布朗和列文森的间接礼貌策略和里奇的礼貌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使用语言描述周围的事物而且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以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关系。语言的这种功能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称之为人际功能。劝说功能受人际意义的影响并通过人际意义实现。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研究英文公益广告劝说功能的实现。本文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杂志,《新闻周刊》、《时代》、《财富》,《国家地理》等中随意选取了40篇公益广告作为本研究的语料。对广告案例中的劝说功能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