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诉讼”一词的历史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的久远,在中国,《周易》有云:“饮食必有讼”,何为诉讼?诉讼一词由“诉”和“讼”二字构成,“诉”,乃告诉之意,即状告、告发,“讼”字的基本含义则是争或者说争辩的意思。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所谓诉讼是争议双方将争议问题提交中立第三方,由第三方裁决。由此可见,在诉讼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辨别认定双方争议的事实,而辨别事实的依据,就是证据。大到国际舞台上大国之间的较量,小到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间的纠纷,无论什么形式的诉讼,证据都是决定审判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是控辩双方或者说原被告双方必争的核心因素。而在证据众多的种类当中,证人证言的作用历来都被司法实务届所重视,但是,伴随对证人证言的重视的另外一个问题,即对证人证言可靠性的认证问题,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本文试图以证人证言形成的过程为线索,剖析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因素,并进一步寻找出提高证人证言可靠性程度的切入点,希望对他人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证人证言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本部分通过对证人证言形成过程的梳理,总结归纳出证言的特点。第二章是影响证人作证的主体因素探讨。本部分论述导致证言产生偏差的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证人主观因素,另一方面指证人主体官能的影响。第三章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客体因素探讨。本部分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及当前证人保护制度,分析导致证言产生偏差的原因。第四章从诉讼制度角度谈提高证人证言可靠性。本部分是沿着普通诉讼的基本过程,逐一寻找提高证言可靠性的角度。第五章从配套制度角度谈提高证人证言可靠性。本部分论述的配套制度包括针对证人的相关制度以及大环境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制度等。结语部分主要是进行总结,并对该问题的前景做了简单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