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共1957年六月事件的系统考察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_f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一直在反对个人集权,倡导集体领导。但在1957年下半年后,他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内,竟迅速地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开始在决定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问题上搞独断专行,最终被迫下台。个中原因自然与六月事件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六月事件的考察,总结苏共党内斗争的教训及其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六月事件中,赫鲁晓夫一方面在主席团会议上顽强抵制、尽力拖延时间,另一方面争分夺秒地做好召开中央全会的准备工作。在军队的支持和中央委员的压力下,反对赫鲁晓夫的斗争被迫从中央主席团转移到了中央全会上,出现了赫鲁晓夫反败为胜的戏剧性转变。赫鲁晓夫分化反党集团成员、对协从人员从轻发落,又发挥了高超的政治艺术。赫鲁晓夫最终赢得了胜利。从六月事件中,赫鲁晓夫又得出了几点启示:一是军队的实际指挥大权仍然操纵在以朱可夫为首的一批将军和元帅的手中,他采取措施,让习惯听命于元帅和将军们的军队服从中央的指挥。二是党政机构之间没完没了的明争暗斗,形成了明显的中央党政机关各自为政、两军对垒的阵势。部长会议主席团竟然成了罢黜第一书记的总司令部,也使赫鲁晓夫看到了兼任部长会议主席的必要。从表面上看,六月事件只是一场权力斗争,赫鲁晓夫的反败为胜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我们透过这一直观的现象,把当时的苏联社会状况、双方的分歧和斗争的结果联系起来加以历史地考察,就不难看出在权力斗争的外衣下面,还掩盖着深刻的思想分歧。产生分歧和斗争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继续维持斯大林模式还是改革斯大林模式。说到底,这是一场关系到苏联社会发展方向的斗争,是改革思想与保守思想、改革旧体制与维护旧体制的斗争。六月事件的发生,加速了赫鲁晓夫的集权进程,为他开辟了一条通向权力顶峰的捷径。如果不是六月事件,赫鲁晓夫要把他的对手赶出主席团或让他们俯首称臣,并不是那么容易,他的集权之路,也不那么顺畅。但六月事件也为赫鲁晓夫的下台埋下了伏笔:一方面使赫鲁晓夫为自己的政途堵塞了言路,人们鉴于马林科夫等人的教训,对赫鲁晓夫的错误和失误不但不敢加以纠正,反而一味地赞扬和吹捧,更加强化了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排除了异己,开始独断专行,大搞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最终众叛亲离,被迫下台。赫鲁晓夫灵机一动的性格特征在失去制约的权力魔杖作用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便比较随意的决策也总是在一片赞扬声中得以贯彻实施。这位反对集权和个人崇拜的斗士——赫鲁晓夫最终也陷进了集权和个人崇拜的泥淖。六月事件的发生,不过为赫鲁晓夫提供了一个通向权力顶峰的契机,同时,又是导致他下台的一把双刃剑。
其他文献
This thesis put the expletives into the whole language system to analyze, using the frame of the Halliday’s(1985) 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ory. The exp
提出结合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设想,探讨了开展性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数学从许多系统中抽象出其共同本质,并对其研究形成结构.从这种数学结构主义的思想来看语言学和经济学的联系,则可以从制度的语言及其规律、语言的公共产品性质研究、语言作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这场发生在眼前没有硝烟的战疫,正是一本深刻而生动的教科书。作为教师,虽没有冲锋陷阵的能力,但是我们铭记守土之责,身体力行,扎实
早白垩世多尼组沿西藏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沿线广泛分布,其沉积环境、碎屑组成和沉积物源等记录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的演化历史。班戈地区多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分段指标评估法,对张继科近年4场国际比赛决赛进行技战术统计与分析。在技战术统计上,将张继科的发球落点和发球抢攻方式相结合、接发球技术运
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定位、教育面向对象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必须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现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调整完善传统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强,物的利用方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间接占有在社会实践中已普遍存在。然而,《物权法》二百四十七个条文中,“占有”一编仅占五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压环境下远距离传输模拟信号的方法。利用 AD650构成压频和频压转换电路,先将模拟信号转换成±5 V,后经压频电路将电压信号线性变成一定频率的方波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