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复合材料合成及放射性废水处理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dy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核能的开发与应用,以及核技术在食品、医药、军工、农业等领域的应用,难免会产生放射性废水。污染水体中的放射性核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因此,利用高效、经济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用适合的吸附剂吸附放射性废水中的核素是现有的常用的物理化学方法之一。吸附法因具有工艺简单、去污系数高、对核素有选择性等特点已被应用到放射性废水的处理当中。但是由于一些吸附剂或多或少会具有成本高、合成工艺复杂、辐照稳定性差等特点会降低其处理效果。聚丙烯酰胺是亲水性聚合物,在吸水后能达到溶胀平衡,通过适当的改性复合可用于吸附研究。因此本论文研究了凹凸棒土复合聚丙烯酰胺的材料(PAM/ATP)、花生壳纤维素复合聚丙烯酰胺的材料(PAM/PHC)以及磁性花生壳纤维素复合聚丙烯酰胺的材料(PAM/PHC/n-Fe3O4)对模拟放射性核素的吸附,重点开展了影响合成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因素、模拟放射性核素在材料上的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热力学研究、宏观表象与微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放射性废水中含有多种核素,包括58Co、60Co、59Fe、110Agm54Mn、51Cr、64Cu、65Zn、107Pb、63Ni、144Ce等放射性核素。由于放射性核素与其非放射性同位素之间具有化学性质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的性质,本文采用不具有放射性的Pb2+、Co2+、Ni2+、Mn2+、Ce4+代替放射性核素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尝试钻研盼望获得性能最好的聚丙烯酰胺类吸附剂。本文分七章。第1章为引言,简要介绍了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与技术、重点介绍了聚丙烯酰胺类吸附剂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章为原理与实验方法,简要介绍了吸附原理与实验方法。第3章为PAM/ATP复合材料合成,探讨合成过程中影响合成得到的PAM/ATP复合材料的因素对离子的吸附性能的因素。第4章为PAM/ATP对模拟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研究,重点探讨了PAM/ATP复合材料对模拟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第5章为PAM/PHC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通过正交试验重点讨论了影响PAM/PHC吸附性能的合成因素,探讨了对模拟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第6章为PAM/PHC/n-Fe3O4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合成时在第5章合成得到的PAM/PHC的基础上加入磁性,得到PAM/PHC/n-Fe3O4复合材料,重点探讨了PAM/PHC/n-Fe3O4复合材料对模拟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探究。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并根据目前的结论,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主要结论如下:(1)首先通过聚丙烯酰胺的合成积累得到一定的合成经验,之后合成得到了PAM/ATP复合材料。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PAM/ATP复合材料表征。FTIR结果表明,丙烯酰胺(AM)在ATP上发生聚合,形成了复合材料且含有-COO-、-COONa和-CONH2三种吸附位点。合成的影响因素包括过硫酸钾(KPS)的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质量的影响;丙烯酰胺的质量对吸附的影响;凹凸棒土(ATP)的质量对吸附的影响。综合考虑到各种离子的吸附性能,KPS为45 mg、MBA为45 mg、AM为3 g、ATP为5 g的条件下合成得到的PAM/ATP具有最好的吸附性能。(2)通过静态批吸附实验,研究了最佳的合成条件下得到的PAM/ATP复合材料对Pb2+、Co2+、Ni2+、Mn2+、Ce4+的吸附。探讨了时间、p H、吸附质浓度、吸附剂质量以及温度对吸附的影响。解释了吸附机理,得到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Pb2+、Co2+、Ni2+、Ce4+在PAM/ATP复合材料上的吸附快速达到平衡;Mn2+的平衡时间较长,为240min。Freundlich等温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Pb2+、Co2+、Ni2+、Mn2+、Ce4+在PAM/ATP复合材料上的吸附过程,PAM/ATP复合材料对Pb2+、Co2+、Ni2+、Mn2+的吸附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升温有利于Pb2+、Co2+、Ni2+、Mn2+的吸附;Ce4+为自发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吸附。PAM/ATP复合材料对Pb2+、Co2+的吸附机理为物理吸附,Mn2+的络合作用可能是主要的吸附机制,Ni2+、Ce4+的吸附机理是化学吸附。(3)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PAM/PHC复合材料的合成因素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花生壳纤维素与丙烯酰胺的比例、引发剂的质量、交联剂的质量以及合成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AM/PHC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受合成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为:引发剂>花生壳纤维素与丙烯酰胺的比例>合成温度>交联剂,合成得到的最大吸附性能的材料的影响因素水平分别为花生壳:AM=1:6、引发剂0.5 g、交联剂0.07 g、温度为60℃。采用静态批吸附实验,用最佳的合成条件下合成得到的PAM/PHC复合材料对Pb2+、Co2+、Ni2+、Mn2+、Ce4+的吸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时间、p H、吸附质浓度、吸附剂质量以及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b2+、Ni2+、Co2+、Mn2+、Ce4+在PAM/PHC复合材料上的吸附快速达到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b2+、Ni2+、Co2+、Mn2+、Ce4+在PAM/PHC复合材料上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并且Pb2+、Ni2+、Co2+、Mn2+的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升温有利于吸附。Ce4+为自发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吸附。相同条件下对比合成前后的材料的吸附性能发现,PAM/PHC复合材料的吸附容量较大,证明了与PAM复合后的材料的吸附效果比原始材料更加优异。Co2+、Mn2+的吸附机制为物理吸附;Pb2+、Ce4+为化学吸附;Ni2+为络合作用或离子交换。(4)为了更好的使吸附后的吸附剂进行固液分离,所以在合成PAM/PHC的过程中加入磁性纳米四氧化三铁,得到了PAM/PHC/n-Fe3O4复合材料。采用静态批吸附实验研究了Co2+、Mn2+在PAM/PHC/n-Fe3O4的吸附,研究了时间、p H、吸附质浓度、吸附剂质量以及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o2+、Mn2+在PAM/PHC/n-Fe3O4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等温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Co2+、Mn2+在PAM/PHC/n-Fe3O4复合材料上的吸附过程,并且吸附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升温有利于Co2+、Mn2+的吸附。Co2+、Mn2+的吸附机理为物理吸附。通过对n-Fe3O4、PHC、PAM/PHC、PAM/PHC/n-Fe3O4吸附材料对Co2+、Mn2+吸附性能的对比研究,发现PAM/PHC/n-Fe3O4对Co2+、Mn2+吸附容量最大,证明了磁化改性的效果更加优异且具有较好的磁性,吸附Co2+、Mn2+之后能够通过磁场去除使用后的磁性吸附剂。
其他文献
在化工过程中,质量变量的实时测量是闭环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经济原因、测量环境限制等诸多因素,一些质量变量(主导变量)难以直接测量。软测量技术能根据相关且易测的
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属担子菌亚门、侧耳科、侧耳属。由于富含的丰富营养元素和药食兼用的特性,使得糙皮侧耳广受消费者的喜爱。采后的糙皮侧耳因为强烈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导致子实体失水严重,体内酶活性下降,表现为菇体软化、腐败变质,极大的影响了糙皮侧耳的贮藏品质和商品价值。贮藏温度是影响采后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低温抑制了采后糙皮侧耳的新陈代谢、降低呼吸作用,减缓酶活性的下降
在一些复杂的工业过程中,随着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对一些直接决定产品质量的过程变量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但是由于某些测量仪器价格昂贵或者技术条件的制约,使得
高氯酸铵(Ammonium perchlorate,AP)在生产、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均面临含水率检测需求,现行的AP含水率检测方法存在检测周期较长的缺陷。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安全和高信噪比的特点,且水分对太赫兹波的吸收极强,研究表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在含水率检测领域中潜能巨大。本文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开展了AP含水率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探究含水AP样本制备及其含水率定标
学位
近年来,卟啉及卟啉-金属氧化物杂化材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兴趣和关注,在太阳能电池、光催化、传感器等方面用途十分广阔。本文将对叔丁基苯基卟啉和原卟啉ix-ZnO、原卟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已经证实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在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肾损伤中具有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作用,但其具体
随着世界油气需求的持续增长,油气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逐渐被消耗,低渗透储层油藏逐渐成为提高石油产量的重要方式。水力压裂是勘探低渗透油田的有效评价手段,而微地震监测作为
凸轮转子液压伺服马达能够将油液的势能转化为机械能。凸轮转子叶片马达具有一些其他液压马达没有的优点,包括小体积、低转动惯量、动作灵敏等,因此对凸轮转子叶片马达的设计
非接触式指尖密封是为解决接触式密封不可避免产生的磨损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新型高级密封形式,其相对更低的泄漏率和无限寿命的潜力,使其能适应更严峻的工况条件,拥有更加广阔
随着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再制造工程作为对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工程而受到广泛关注。采用何种再制造模式实施废旧产品的再制造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独立再制造商模式是当前再制造生产的主要模式之一。而制约该模式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产品的原始模型。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以汽车液力变矩器中破损导轮叶片为研究对象,从破损零件表面的点云数据获取、点云数据预处理、破损部位点云修补、曲面重构和光顺性与精度评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