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对膝关节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破坏,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会引起膝关节不稳,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损伤,创伤性关节炎和创伤性滑膜炎。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手术重建韧带。其中,最成熟、最常用的手术重建方式就是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这种手术方式侧重前内侧束的重建,能很好的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现在己经作为重建标准被广泛采用。在临床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进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患者常常抱怨他们仍有关节不稳定的感觉,但是我们对这些患者的患膝进行查体后发现,这些患者的膝关节很稳定,不可能在活动中发生关节不稳的现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中存在起到重要作用的本体感受器。同样有研究表明,正常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受损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膝关节的本体感觉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如何能使重建韧带后的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得到最好的恢复已经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中,自体移植物与异体移植物对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2月—2011年3月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根据研究的入选标准进行筛检,共62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根据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时采用移植物的来源不同分为两组:自体肌腱重建组(自体组)及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组(异体组)。其中自体组共26例,异体组共36例。分别从两组中随机抽取20例作为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方式均采用单束重建方法,保留前交叉韧带在胫骨或股骨髁间窝残端。自体组使用从同侧下肢取出的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经过重叠编织缝合作为移植物;异体组使用两根深低温冻存的下肢同种异体肌腱经过重叠编织缝合作为移植物。在膝关节屈曲90°时使用胫骨导向器在前交叉韧带胫骨侧残端中心进行定位建立胫骨侧骨隧道;在膝关节屈曲100-110°时,将股骨导向器定位于髁间窝的11∶00(右膝)或1∶00(左膝)方向建立股骨侧骨隧道。随后用RetroButton固定移植物的股骨侧,在膝关节屈曲30°,下压胫骨并保持拉紧移植物后,使用可吸收生物界面螺钉固定移植物的胫骨侧。术后积极进行康复锻炼,术后2周关节活动度达45°,术后1个月达90°,术后3个月达130°。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及12个月时进行随访,在持续被动运动(CPM)机上进行膝关节在30°、60°、90°时的双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每个测试角度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统计量评价膝关节的位置觉。此外,术后12个月测定膝关节活动度、IKDC(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感染及关节腔内积血等并发症发生。异体组患者均无排异反应。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12个月,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各组膝关节活动度、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自体组患侧膝关节在各被动角度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组患侧膝关节在30°位时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0°、90°位时健、患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在各被动角度自体组及异体组患侧膝关节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侧膝关节在60°、90°位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在各被动角度两组患侧膝关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膝关节的总体功能下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可以恢复患膝关节的力学稳定性及本体感觉;采用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早于同种异体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