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乡约》乡村治理思想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古代乡村远离政治中心,极易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有效治理乡村历来为统治阶级和有识之士所重视。北宋时期,王安石主张实行保甲法,在乡村建立严密的治安网络,以期实现维持乡村秩序的目的,却遭到强烈抵制,同时期的蓝田乡绅吕氏转化治理思路,着手编订《吕氏乡约》。《吕氏乡约》言简意赅,通篇洋溢着吕氏兄弟的治乡理念,成为他们实施乡村治理活动的文本依据。《吕氏乡约》的乡村治理思想的含义集中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它的核心是通过教化稳定乡村秩序,而教化的重点则在于劝民从善。其次,它倡导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张乡村治理活动应当由以吕氏兄弟这样的贤德人才牵头,动员村民加入乡村自治组织,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凝聚乡民共识,打造乡村自治共同体。最后,它主张恢复儒家传统礼制的至高无上性,促使乡民无形之间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成为儒家礼制的坚定捍卫者和执行者。《吕氏乡约》的乡村治理思想凸显民主性与自觉性,兼具博施济众、普惠乡民的慈善色彩,因此社会公信力也很强。在实践过程中,吕氏兄弟积极吸纳乡民加入民主宽松的乡约组织,乡约组织设有规范的运行机制,乡民通过决策乡村事务实现自我管理,乡约组织也逐渐成为独立于国家政治体制之外的自治组织。乡约弘扬相互扶持的道德理念,这种道德本位观念对提升乡村凝聚力、构建和谐乡村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吕氏乡约》在蓝田乡村共计推行了五余年的时间,使蓝田乡村社会风气得到极大改观。《吕氏乡约》从制定到运行全程无官方介入,在国家视野中,乡约以道德教化稳固乡村秩序的治理思想与国家安定乡村的理念并行不悖,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图景,对于促进农业生产、重构乡村伦理道德规范及培育乡民法制观念均有所裨益,也能够为国家节省宝贵的治理资源,与国家利益具有一致性。在乡民视野之中,《吕氏乡约》乡村治理思想偏离具体的农业生产实际,对其择业谋生产生了羁绊,可能无益于解决乡村及乡民自身根本问题,但这些缺憾也仅是白壁微瑕,《吕氏乡约》的乡村治理思想价值依旧相当突出。然而,吕氏兄弟主导的乡村治理活动也引起了国家戒备,南宋以后国家开始介入乡约颁布实施的过程之中,乡约行政化趋势渐深,性质发生质变,自治意蕴也日渐消减。现阶段国家强调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发掘并阐释《吕氏乡约》的乡村治理思想定能给当代乡村建设提供许多启发和借鉴。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是城镇化过程中导致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乡村只剩下三留守人员,乡村社区发展缺乏人才支持,妇女成为了乡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由于妇女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社区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区公共领域主要是男性参与,妇女被孤立在公共领域之外,影响了妇女参与社区
自2011年我国将醉驾认定为危险驾驶罪以来,醉驾案件大量涌现。2020年,有30余万人因醉驾被判刑,该罪已代替盗窃罪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其作为轻刑罪,在L市,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醉驾类危险驾驶犯最终适用了社区矫正这种非监禁刑罚方式。这就大大增加了相关司法部门的工作负荷。此外,酒驾行为的再发生情况也不容乐观,据陕西省交管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2020年11月,仅一个月,便查获132起酒驾再发案,这只是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家风不仅对个人的发展和家道的兴盛产生影响,还能通过个体的社会交往联系,向外辐射延伸,影响社风、民风、政风,最终必然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国运。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婚姻问题、子女问题、赡养问题、教育问题等诸多家庭矛盾凸显,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热度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新时代家庭建设,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幸福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良好家风作
个体走向成功,自信是首要的。自信的人会自我激发自尊自强的意识,根据自己的才能确定人生方向。因此,从儿童时期建立和提升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讲是极其关键的。孤儿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处境“先天不足,后天无力”,大部分失去家庭和亲人的关爱与陪伴,人生最重要的常态化家庭教育短缺,很少一部分有家等于没家,因为家中“无人无爱”,很少获得亲人的认可,在心理和行为上会受到负面影响,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无法正确认识自我价
本文通过对源盛村近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发现源盛村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以自身资源为基础和有效整合外部资源的内生发展路径。源盛村在2007年初开始尝试从一产、二产向三产化发展方向转型。在此阶段,源盛村积极利用本土资源,提出“农民捍卫食品安全”、“打造关中民俗体验地”的发展理念,并积极整合本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人力资源、集体资金,推动了社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到村庄的产业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发展新形势的转变,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我国广大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广大农村社区得到了广泛的探索研究。但是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起了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传统农村社区结构不断调整的大变革中,农村社会的征地拆迁、干部微腐败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与这些问题相伴而生的基层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自闭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激增,自闭症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方式不断被提上日程,我国的融合教育起步晚、发展慢,虽然近年来各省份积极推行“零拒绝”的融合教育办法,倡导以随班就读的方式来保证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但特殊儿童时常面临着被校方劝退、被普通学生辱骂欺凌的困境。那么社会工作者作为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整合力量,要勇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肩负起科学助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大责任。本
网格化治理是当前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网格化概念的广泛应用,网格化治理可以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治理模式、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和统筹调度、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效能的优势日益凸显。江苏省Z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决定,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积极实施网格化治理模式,创新提出社会综
随着我国的政府职能从政治统治向社会管理进行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程序,减少办事流程,科学化地提高管理水平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因此,浙江省于2018年在省内各级政务审批服务中心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为了了解“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推行的现状以及实施效果,本文选取杭州市X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无缝隙政府理论、流程再造理论,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该区在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过
家庭常常被我们被看作是一个自然的社会系统,家庭中的每个个体对于这个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支持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在家庭里得到他人的温暖与支持,所以我们常说家庭是我们的最后的避风港,家人是我们最后的依赖。诚然,家庭是充满温暖和幸福感的,是给与我们力量的源泉。可是,如果家庭充斥着的都是冷漠与矛盾,这个家庭是否还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的提高,家庭“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