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商务谈判冲突解决机制探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跨文化商务谈判也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谈判过程中利益的分配以及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等众多因素,跨文化商务谈判者面临着很大的困扰和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谈判的顺利进行。不同的文化视角和价值观念也使得跨文化背景下的谈判冲突更容易产生。而且在面对冲突时,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对解决机制有不同的偏好和倾向。因此,要想充分的认识和化解跨文化商务谈判过程中的冲突,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楚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谈判者惯用的冲突解决机制,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冲突,求同存异,实现共赢。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人员在面对跨文化谈判中的冲突时,态度有何差异以及文化因素对谈判者选择冲突解决机制的影响,后者是本文的重点。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根据Hofstede提出的文化理论,将谈判者分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两个文化维度。在冲突解决方式上,采用Rahim提出的五种方式:整合型(lntegratingstyle),随和型(Obligingstyle),独断型(Dominatingstyle).规避型(Avoidingstyle)和妥协型(Compromisingstyle)。本研究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定量研究,并辅助以采访所得资料进行定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判者在解决冲突时更愿意采取的方式。   调查结果大部分与作者的假设相符合。在研究结论得到验证或纠正后,作者根据在问卷调查以及采访资料中得到的信息,进一步提出了应对跨文化商务谈判冲突的一些措施,以期对参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人士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在测试学的领域里,反拨作用一般是指考试对教与学产生的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反拨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反拨作用的认识,有
知识共享被视为公司机构内一个重要的过程,它有利于促进员工产生新的想法,创造新的商业机会。然而,由于知识分享是不可控制和强制实施的,公司机构必须通过内外部激励机制来鼓励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国人员选择回国,掀起了一股“回国热潮”。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至2007年,中国留学人员总共达121万,其中约32万人选择回国。这意味着近四分之一的出国人
针对乙苯脱氢法苯乙烯装置的工艺特点,为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进料组分多变、干扰多、滞后大、耦合严重、物料循环量难以优化等问题,提出一种以多变量预测控制和软测量为核心的先进控制策略,以满足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的控制要求。先进控制系统实施后,明显提高了工艺参数的平稳性,降低装置物耗、能耗。
语用能力是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Canale & Swain1980;Bachman & Palmer2010)。程式话语语用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识别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属于语言语用能力范畴之一,是中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