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竹风一生成就显赫,集语言学家、杂文家、宗教学家、出版家和辞书编纂家于一身。他是《辞海》的常务副主编,《汉语大词典》主编,曾担任华东和上海市宗教事务处处长,同时在文字改革、汉字简化、普通话推广等方面也有所建树。除了上述几大领域,罗竹风在新闻事业上也有过尝试:从1931年进入北大求学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这18年间罗竹风从事了大量的新闻活动,不仅参与主编各类报刊,同时也亲自为报刊撰稿。在北大求学期间罗竹风和同学一起主编了《北大新闻》、《冰流》杂志,《北大新闻》作为一份校内刊物,一经出版影响力就迅速超出北大校园。《冰流》杂志作为北平左联的外围期刊,对左联文学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罗竹风主要在胶东地区活动,新闻活动更加丰富:在抗日战争期间,罗竹风与马少波等人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创办了《海涛》杂志,并担任主编,这份杂志是抗战期间胶东地区的第一份综合性刊物,在抗战初期有一定的地位;罗竹风是《大众报》的编委之一,为副刊撰写稿件:作为胶东文协的主要成员参与《文化防线》的编写工作,为《胶东大众》撰稿。在解放战争期间,罗竹风多次为《胶东文艺》、《胶东青年》、《大威周刊》等刊物撰稿。罗竹风所作文章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展现出渊博的知识架构。纵观这18年的新闻活动,罗竹风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报人。这段时期(1931—1949)罗竹风的新闻活动比较丰富,从新闻史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然而学界关于其早期新闻活动则缺少系统研究,将这些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将是对罗竹风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述评等:第二部分以北大求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勾勒了罗竹风从1931到1949年间的新闻生涯。第三部分以《北大新闻》、《冰流》以及《海涛》这三份罗竹风主编的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报刊编辑风格,第四部分以罗竹风在《大众报》、《文化防线》、《胶东大众》、《胶东文艺》、《大威周刊》上发表的时政杂文为样本,分析其杂文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是对其新闻思想和风格的评价。论文采用历史文献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罗竹风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以及罗竹风早期所撩写的时政评论类杂文进行文本解读,分析其早期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的主要特点,以期实现对罗竹风早期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体系多角度、立体化的透视。论文采用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描述罗竹风从北大求学时期一直到建国前的社会活动特别是新闻活动的全貌,又研究其新闻作品、主编期刊等,争取做到新闻学术研究的“点”“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