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诗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趋同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b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艺术魅力主要通过声韵形式和视觉形式来体现。声韵形式通常表现在拟声、语音联觉以及其他一些音乐手法诸如头韵、谐内韵、重复和行内韵等;视觉形式通常包括外视觉和内视觉两个方面,其中外视觉形式表现为诗行的外形构建,内视觉形式主要通过意象展现。长期以来,对中英诗歌艺术形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传统的修辞与文体范畴,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鉴于异质文化的碰撞将会激活人们的文学批评意识和文学比较的敏感性,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音乐性和视觉美,作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英诗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趋同进行尝试性的比较研究,力图探寻异质文学的共同规律。 作者认为英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在声韵和视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作者运用西方文学批评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来阐述中英诗歌声韵形式的共同点。其次,从外视觉形式,即整齐、异形来探寻中英诗行构建的共同特征。最后,从内视觉形式分析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营构的趋同点。此外,论文提出了七个创新点,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的尝试。首先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巫术行为去探寻诗歌的音乐性并阐明中英诗歌音乐属性的普遍性。其二,运用格式塔力场理论分析音义同构现象。其三,在宋词的句中藏韵与英诗中的行内韵方面寻找契合点。其四,分析英语元音与汉语声韵十三辙的共通处。其五,运用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乐记》阐释声韵、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其六,尝试性地比较分析莎氏商籁体与屈原的十四行诗《云中君》。最后从道家思想和中西方美学的多重角度来阐释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营构上的共同特征。 比较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作者相信在中西对话的基础上,中英诗歌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两种文学的相互了解,促进异质文化的交流。
其他文献
在俄罗斯学术界,广告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特别是在俄语语言学领域,研究相对薄弱.作者选择俄语广告语言作为该论文的研究对象,目的是分析俄语广告语
《死者的奢华》《感化院的少年》《个人的体验》是大江初期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其中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也尤为明显.该文着重分析的是"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存在主
研究了土豆液体、稻草液体和稻草固体3种培养体系下白腐菌脱色染料的特性.结果表明,含稻草秸秆的培养体系均能较好促进菌株生长、木质素酶系分泌和染料脱色.稻草液体培养体系
该论文欲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分析井上靖的人生体验、井上靖性格的形成以及《猎枪》、《斗牛》的人物形象三者间的关系,考察一下井上靖的人生体验对他后年创作的影响.深
菲茨杰拉德(1896-1940)往往被冠以"爵士时代"和"史记家"和"桂冠诗人"的雅号, 是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一问世便以其蕴涵的重大社会意义和
该文研究了在中国日语教学中Internet的应用方法及其利弊.在调查分析了中国日语教学中Internet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日语教学中Internet应用的三种方式,重点
民间文学产生于人类的童年,它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俄汉两个民族的民间故事都极为丰富.但是,很少有人从民族文化的
随着BIM政策和标准的相继出台,BIM技术的应用价值逐渐被建设各方主体所了解和接受,尤其是在机电的深化设计领域,已成了施工单位必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以江苏标龙建设集团扬州
有关日汉被动表现的对照,曾有一些学者研究过.但这些研究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该文将对日汉被动表现进行再探讨.该文主要从主语和施事者以及谓语中所使用的动词这三
在现代汉语中,“多”、“来”、“把”有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用法,即它们常常放在数词或数量短语之后,用作助词。汉语语言学界对“多”、“来”、“把”的句法分布和取值范围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