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教育变革是外语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项课程革新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所推崇的创新原则及其实施的教育干预措施是否以及怎样引起教师认知和教学行为的变化,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有益的影响。尽管此领域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鲜见,但是少有研究基于长期深入的观察具体描绘出课程变革下外语教师认知和教学行为变化的路线图。 本论文基于在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在中学课堂中长期深入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个案例——丹阳项目。该项目为上海市教委立项,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江苏丹阳华南实验学校共同实施的院校合作外语教改课题,旨在通过在初中课堂中实施以交际法教学和学习者自主能力培养为主要特色的新课程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学英语教学的一系列问题。项目实施四年来共有10位实验教师及12个实验班级的697名学生参与该项目。同时,为了推进教改项目的实施,自项目启动之初,合作双方同时配套推进基于该项目的外语教师校本在职教育课程。 本研究旨在回答4个研究问题:(1)丹阳项目中实验教师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丹阳项目中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实验教师的认知变化与课堂教学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哪些因素对实验教师实施丹阳项目产生影响? 本研究采用人种志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为期4年多的深入观察,研究丹阳项目的5个不同阶段中实验教师的认知和教学行为的具体特征。具体研究的项目阶段包括:项目前阶段(2009年5月至8月);自上而下阶段(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自下而上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复习迎考阶段(2013年4月至6月);项目后阶段(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研究者通过撰写田野日志、开展非正式和正式访谈、收集教师教学日志、实施课堂观察的方式收集一手研究资料,形成本研究的原始数据库。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归类和筛选,基于数据整体性、丰富性和代表性的考虑,在10名参与丹阳项目的教师中,Marian(化名)老师被选定为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对象。涉及该教师的基础数据包括约12万字的田野日志、约7万字的访谈转写文本、约14万字的教师教学日志以及约202分钟的教学视频。同时,出于三角互证的考虑,本研究也通过课堂观察和观察后访谈,对比分析非实验教师和在此项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从5个方面考察教师认知,具体包括:(1)外语教学中意义和形式的关系;(2)学习者参与度与学习者自主性;(3)提供纠错性反馈;(4)如何使用教材;(5)对教改项目的态度。同时,本文提出丹阳项目中实施有效外语课堂教学的框架,并据其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考察。该理论框架涉及课堂教学中的7方面问题,具体包括:(1)课堂活动的安排及时间分配;(2)选择及使用教学材料;(3)教师话语——话语量及教师提问的类别;(4)学生话语——话语量及话步的平均长度;(5)课堂互动的参与形式;(6)以意义或形式为导向的话轮;(7)话语结构——IRF结构及学习者发起的话轮。 本研究采用归纳式及循环式的质化数据处理方式,对质化数据进行三轮开放式编码和两轮关联式编码,共产生137个开放编码,11个编号类属和9种类属关系。课堂教学视频采用ELAN(v.4.6.1)辅助进行转写和标注,然后基于本文提出的有效课堂教学框架进行编码。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本文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如下: (1)参与教改项目教师的认知变化与该项目的目标基本一致,但是其认知变化的轨迹比最初预想的更为缓慢和复杂。 (2)参与教改项目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呈现出“N”字形趋势。具体来说,在教改项目处于早期较为激进的阶段时,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所期望的较高水平;而教改项目进入后期较为缓和的阶段后,教师的教学行为退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教改项目结束后,该实验教师在乡村学校支教期间的教学行为又体现出教改的特征。 (3)在所研究的5个教改项目阶段中,项目前、自下而上和项目后三个阶段中教师认知和教学行为的一致性较高,而在自上而下和复习迎考阶段教师认识和教学行为的不一致性较高。由此发现,由外界压力因素所导致的教师信念与教学现实冲突可能对教师认知和教学行为的一致性做出解释。 (4)教师对教改项目的实施受到自我层面和人际层面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我层面因素涉及教师对教育变革做出反应的内部认知和情感过程,而人际层面因素包括调节教师学习的外界环境因素。 本研究发现实验教师的认知和行为在为期四年多的教改过程中呈现出非线性的发展轨迹,这一发现与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 Theory)的基本原则不谋而合,具体表现为本研究的发现均能在该理论体系的6个关键方面加以解释,具体包括:(1)初始条件;(2)非线性;(3)自我组织及浮现特征;(4)“吸态”及“斥态”(attractor and repeller states);(5)共适应;(6)“噪音”。据此,研究者认为动态系统理论在外语教师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潜在价值,基于此理论范式的研究能够弥补传统短期、横跨式研究的局限。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者尝试描绘出外语教师认知和行为的关系模式图,在该模式图中,外语教师认知分为显性认知和隐性认知,两者之间存在双向转换界面,其中显性认知与教师的计划行为相关联,隐性认知与教师的偶发行为相关联。教师认知的提取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 本文在结论部分提出本研究对于在中国基础教育环境下实施院校合作外语教学改革项目的借鉴意义,同时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阐明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