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变化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地利用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应及生态安全问题也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近50年的开发与建设,大庆市已逐步发展为国内最大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石油的过度开采导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把握大庆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规律,探寻当前土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解决土地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的矛盾,对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安全等相关理论,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对该地区1987-2014年的土地利用及生态安全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价。本文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速度趋势和类型转移等方面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选取景观分离度、分维数和破碎度三个指数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建立模型分析和评价景观敏感性;定性分析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运用P-S-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状态和土地生态环境响应指标体系;采用熵权层次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进一步计算得到大庆不同时间序列上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状况,从而根据土地利用和生态安全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方面,部分地类的土地数量呈现出增加趋势,例如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沙地、盐碱地,同时,草地、水域和沼泽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在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方面,多数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了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在土地利用转移方面,1987-2014年大庆的土地类型间发生了明显的转化,耕地、草地、水域和沼泽、沙地和盐碱地之间的相互转移尤为突出,且涵盖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大部分信息。(2)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情况来看,耕地、草地、水域、盐碱地和沼泽五种景观类型分离度相对较小,相反的,林地、建设用地和沙地的分离度较大,沙地尤为明显;盐碱地、草地的分维数值明显高于水域及建设用地;在破碎度方面,只有沙地、建设用地和林地相对较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破碎度均较高。(3)研究区的所有景观类型都存在着一定的景观敏感性,从1987-2014年的变化量来看,敏感性增加的景观类型为沙地、沼泽、草地、盐碱地和水域;降低的景观类型包括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大庆市综合敏感性的变化规律表现为长时段的敏感性增加和近期的敏感性下降。(4)研究区耕地、草地、湿地和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显著,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5)依据大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结果,可以得到27年间大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级别始终处于安全级/较安全级以下状态,生态安全水平级别变化情况为Ⅳ—Ⅴ—Ⅳ—Ⅳ—Ⅲ,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的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总体上向着安全级发展。(6)针对研究结果和大庆的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土地利用和土地退化治理等方面提出对大庆生态安全调控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