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文化批评——在本土语境与他者话语下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9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文化批评是在“本土语境”和西方“他者话语”的合力下产生、发展、演进的,是在西方文化研究浪潮的影响和90年代国内社会文化语境的推动下出现,与社会、文化语境结合紧密且颇具特色的批评形态。它基本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为对广义的“文化”(大约相当于威廉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研究。另一种是把文化研究的视野和方式引入文学研究,由此产生了文学的文化批评。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后者。 随着文化批评的发展,在本土语境和他者话语的作用下,它逐步显现出与西方文化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特点:其一,横跨多个学科的在批评方法、批评视阈、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开放性;其二,文本内阐释与文本外阐释的紧密结合;其三,体现出入世关怀的“政治”参与性。 与以往的批评形态相比,90年代的文化批评的视域被极大的拓展,90年代盛行一时的大众文化批评、大众传媒研究、后殖民、后现代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都被其囊括其中。批评视域的拓展一方面满足了文论同语境、时代相契合的需要,体现出文论现实性的品格;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化批评也存在着诸如批评主体身份单一带来的视野局限;批评的泛化;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重翻译、介绍,轻转化、融合,“本土化”意识不强及批判性缺乏等问题。 面对着文化批评的诸多问题及发展文艺学的需要,中国学人在充分肯定文化批评积极意义的前提下,为文化批评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意义的构想和实践。“文化诗学”、“文艺社会学重建”、“生态文艺学”、“文学人类学”……等一系列理论、方法的运作将使文学的文化批评和文艺学的未来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其他文献
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选材范围或创作内容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由出身、家庭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因素尤其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影响卡夫卡创作的家庭、民族
本文以《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木部引证为研究对象。以校勘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对校、他校、理校的方法,对木部引证进行了穷尽性的校勘。  文章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绪论
当代英国著名天主教作家戴维·洛奇(DavidLodge)的小说成就不仅体现在他脍炙人口的“校园小说”上,还表现在他在作品中对于宗教以及信仰问题的探讨。有关天主教的种种问题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