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语言文字艺术,文学翻译就是语言文字艺术的再现,即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形式再现该语言文字所承载和表现的文学艺术形式。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自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存在诸多译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施晓菁的译本Camel Xiangzi和美国翻译家Jean M. James的Rickshaw。这两位译者的母语不同,他们秉承的翻译策略也存在诸多差异。目前关于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很多,对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孰是孰非的争论也一直持续不断。本研究的目的并非一定要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辨出优劣,而是以翻译策略的争论为出发点,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传递原文思想的过程中对再现原著的语言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从而弄清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既可以使原著拥有更多的异国读者,又可以使原语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母语分别是汉语和英语的两位译者对同一中国文学作品《骆驼祥子》的译出和译入版本,从词句、语篇和文化等角度来分析两个译本的语言特征、采取的翻译策略及产生的表达效果,探究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真正因素。研究表明,母语和原著语言一致的译者倾向使用异化策略以求更为真实地传递原语文化,但有时也会由于自身对原著文化太熟悉而忽略一些细节从而造成漏译,在遇到文化色彩浓厚的俗语而不易表达时也会退而采取归化策略;而母语和译语一致的译者出于对读者接受能力的考虑而倾向采用归化策略以求增加译著的可读性,充分发挥其作为译者的再创造性,忽略甚至故意舍弃了一些独具原语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也会采取异化策略大胆担当起文化使者的角色,把原文语言表达的妙处再现并移植到译本中来。由此可见,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取向对最终的译本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本研究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引论,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并介绍了研究方法、语料收集和整篇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阐述了《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目前的翻译状况。首先作者回顾了中国文学翻译的历史和归化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为了更深入地说明这一点,作者列举了几部中国文学作品的成功译作。随后作者又对老舍、小说《骆驼祥子》及其写作特色和众多译本中的代表作进行了简短的介绍。第三章是理论框架,介绍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提出、定义和发展,并介绍了国内外对此存在的争论。然后作者又引入了其他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理论——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些理论的运用和策略的选择都和译者的母语存在直接的联系。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依据前几章节中的例子和理论,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作者分别从词句层面、语篇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两个译本的译文进行分析,探索了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最后一部分是总结。作者归纳了本论文的主要发现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归化和异化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对立面,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各种特性和译者的背景条件,文学翻译中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可取的。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来看,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翻译实践中这两种策略会出现相互覆盖的现象。因为译出和译入的两位译者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的归化和异化手法所占的比重不同,译本会在翻译策略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倾向性。翻译策略多样性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任何一种翻译策略都不能十全十美,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动态的、变化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均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都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