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双眼视野缺损相差一级以上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 closureglaucoma,CACG)患者的双眼解剖生物测量参数的特征。明确造成房角关闭的解剖危险因素,进一步了解CACG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处理。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本研究组接诊的双眼视野缺损有显著差异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60眼。其中男17例34眼,女13例26眼,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62.67±7.23岁,纳入标准(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临床诊断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双眼视野损害相差一级以上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野缺损程度按照Hodapp-Parrish-Anderson(H-P-A)分级方法。排除标准(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者):双眼晶体混浊程度差异较大者、眼球外伤史、手术史、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水肿、角膜云翳、白斑以及影响眼球固视性的疾病。将视野缺损级别高的一眼归为实验组,视野缺损级别相对较低的同一患者另一眼归为对照组。所有入选的患者均进行以下项目检查:(1)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2)采用眼底镜测量患者的视乳头杯盘比(C/D),(3)采用Goldman眼压计测量所有患者的未治疗前的眼压,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4)采用自动视野计(SBP-3000型Topcon,日本)测量所有患者的平均视野缺损度(MD),(5)采用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LS900型Haag-Streit AG,瑞士)测量所有患者双眼的中央前房深度(ACD)、晶体厚度(LT)、眼轴长度(AL)、角膜厚度(CCT)、角膜水平直径(WTW)、角膜最大曲率、角膜最小曲率,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通过角膜最大曲率和角膜最小曲率,我们可以计算角膜散光(S)和角膜平均曲率(K),角膜散光(S)=角膜最大曲率-角膜最小曲率、角膜平均曲率(K)=(角膜最大曲率+角膜最小曲率)/2。实验组及对照组所有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X±s),应用SPSS19.0医学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参数进行以下统计方法分析:(1)采用单样本K-S检验实验组及对照组参数的正态分布;(2)运用配对T检验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的视力、眼压、视乳头杯盘比(C/D)、平均视野缺损度(MD)、中央前房深度(ACD)、晶体厚度(LT)、眼轴长度(AL)、角膜厚度(CCT)、角膜水平直径(WTW)、角膜散光(S)及角膜平均曲率(K)的参数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函数。 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资料包括、视力、眼压、视乳头杯盘比(C/D),各项参数均值有显著性差异(视力T=-5.28,P=0.00;眼压T=4.798,P=0.00; C/DT=12.893,P=0.00)。视功能差异有临床对比研究意义。 (2)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视野缺损度(MD)均值有显著性差异(视野缺损度(MD)T=19.003, P=0.00)。 (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眼前节生物测量参数中央前房深度(ACD)和角膜厚度(CCT)均值有显著性差异,(ACD T=-2.236,P=0.033;CCT T=-3.615,P=0.001)。 (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眼前节生物测量参数眼轴长度(AL)、晶体厚度(LT)、角膜水平直径(WTW)、角膜散光(S)=角膜最大曲率-最小曲率无显著性差异(AL T=0.253,P=0.802;LT T=0.523,P=0.605;WTW T=-1.456,P=0.162;ST=0.263,P=0.794)。 结论: (1)本研究显示浅前房是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升高,视功能损伤的关键因素。 (2)其次本研究显示角膜厚度的变薄可能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定量诊断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