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著名哲学家波纳德有句名言:“文学是社会表现”。越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其社会学价值就越高,其艺术生命力也越长。一部成功之作的读者最常说的话就是在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蜗居》作为一部通俗的都市情感剧作,虽然算不上伟大,但称得上成功。它将“房子”、“小三”、“反腐”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同时聚焦在大众的镁光灯之下,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了社会学的内容,对现实进行了深度的理性关照与终极的人文关怀,其艺术生命力并没有随着荧屏生命的结束而结束,而是招来了大众的集体围观和网络的热评如潮,一时间《蜗居》研究热成了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本论文的亮点与创新之处在于,跳出文本之外来探讨文本之中的社会问题,文本本身不再是解读的重点,而只是问题呈现的载体工具,以中国梦为话语引线,以都市梦为叙事中介,以房子梦为讨论重点,由大及小对《蜗居》进行简单的文学社会学研究。第一章,以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农民的土地情缘为线,梳理中国人迷恋房子的历史文化基因,宏观展现中国人房子情结的历史由来。第二章,用《蜗居》来穿针引线,将中国梦、都市梦和房子梦进行串联,梳理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引出论文的论题:为什么房子是中国人家国梦的物质符号?第三章,从四个方面对论文的中心问题作答。一是传统土地情缘与房子情结的文化心理延伸;二是房子对于家国梦的符号意义;三是“中国梦”陷阱与官商合谋的骗局;四是为了实现都市里的家国梦。结语部分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一点劝导,对“中国梦”保持好奇的同时,更要对“中国梦”保持警惕,转变观念,走出“中国梦”陷阱。论文问题明确,结构简单,主要采用文献学、叙事学、性别诗学等研究方法,先作纵向的历史梳理,再作横向的比照分析。以土地为线,以《蜗居》为据,以论题为纲。将中国人传统的土地情缘与《蜗居》中的都市房子梦串在一起研究,在《蜗居》的影像映射中行文,分析得出房子成为中国人家国梦物质符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