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复兴的创作机制及价值重建——“重述神话”项目中国卷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ppo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述神话”作为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出版项目,诞生于本世纪初转型时期,世易俗变,新旧交替,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裂变重组,解构和建构的愿望触动了作家的创作热情。本论文拟以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重述神话”项目中国卷为研究对象,包含苏童的《碧奴》,李锐、蒋韵的《人间》,叶兆言的《后羿》和阿来的《格萨尔王》四部作品,旨在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神话-原型批评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围绕“为何重述神话”和“怎样重述神话”的问题,对当代文学中神话复兴的创作机制及价值重建做出探索。
  第一章首先梳理了“重述神话”的文学渊源,明确“重述”和“神话”同时作为文学创作的传统源远流长,由此引入“重述”与“神话”二者在当代的“联姻”现象。西方重要理论家对神话和文学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总结认识,为“重述”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架构:文化人类学对各地的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进行纵横比较,发现不同文化和地理空间反复出现的故事模式印证了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重要命题;神话原型概念作为一种积淀于人类无意识中的心理形式,是体现人类心灵深处原始欲求的群体梦境。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神话,也成为本论文的理论参照。普罗普和列维丨斯特劳斯对神话故事进行结构主义的分析,借用他们的方法观照四部重述作品,发现在根本上重述行为并没有跳脱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重述事实上是一个圆圈,在叙事意义上并没有新的突破。其次,探索中国区四位作家如何调用民间文化和本土资源,将神话与现实对接,破译神话中所蕴藏的最原始的民族精神和最深层的文化符码。本土文化的认同归属,民俗仪式的天马行空以及民间资源的丰富多彩为“重述神话”创造了广阔的言说平台,小说重新擦亮属于民间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还其本来面目,兼收本土文化的精华与糟桕,将历史深处的原始神话素材开掘出全新的意义,制造出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第二章内容聚焦“重述神话”的原因和作家的叙述动力,出于对现实和历史的诉说冲动,本着文化和文学承担记忆功能的勇气,几位作家都突破了单纯的社会政治反思的视角,以虚实相生的神话结构贯穿荒诞的历史运动,摆脱了道德说教的窠白,以现代的意识观照历史和现实,深入文化和民族心理层面。在世纪转型背景下将完整的历史打碎后用自己的方式拼贴起来,在陌生化策略中形成了强烈的历史讽喻,流露出深刻的生命关怀、人文追求和反思精神。在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精神困境的双重叙事中将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结合起来,寻绎现代转型阵痛中的出路,以神话的审美特质来进行调节,对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性反思采取调和的手段,不同于一些利用神话进行解构和嘲讽的现代派和先锋派,“重述神话”中对理想追求信念等仍有动人的呈现,读者因此在失落,悲悯和感伤之余仍能获得诗性的、审美的阅读情趣。
  第三章通过对“重述神话”中国区四篇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方式,探求“重述神话”的微观诗学。同时从叙事学研究的角度探索这一系列创作的自身规律,“重述”即是一个重新选择功能项并进行共时性的排列组合的过程,根本上说“重述”和“改写”都有其边界,在故事结构上始终遵循经典叙事学的一般性法则。第一节内容“神话的历史嬗变”考察了每个原始神话的来源、发展、经历的变体,历时地从不同讲法中探寻时代或地理的作用因素,把表面上不同的种种讲法纳入一个共同的结构体系之中。第二节“故事的新编”具体而微地聚焦四部作品“老灵魂新呈现”的重述方式,从形象意象的重构、主题的现代渗透以及异托邦空间的创设三个层面切入文本,对情节安排背后体现的思想文化观念,来源特点,在文学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历史或民族心理的原因,对于当时和今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的意义等分别进行阐释:苏童的《碧奴》描绘集权体制下最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群像,以残害自己生命的方式向强权做着殊死的抵抗,重新检释“泪与墙”的对立,最终柔弱的泪冲垮了墙之围城;李锐《人间》中对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中的反智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的质疑,包含对于极端年代人性的反思,原始神话中温情的部分大踏步撤退;叶兆言的《后羿》试图通过情欲描写来把握时代的浮躁特点,探求人的原始欲望的限度,在消费主义狂潮和文化历史重构的隐喻下,叙述着新的性别神话,又回归到爱的追求及其失败的主题。阿来的《格萨尔王》则没有太多的颠覆史诗的本来面目,通过神授艺人夫子自道般地重述更多地传达对完美英雄的怀疑,对人类精神文明困境的突围,对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和史诗传承现状的不安。“重述神话”中“异托邦”空间的创设,把“重述”的种子深种于文本所构造的“他性空间”土壤中,作家对现代性浮躁的功利主义的深刻体验,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独立的强烈召唤都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在重述之中。作家作为创作活动的主体,作品风格除了受到个人学养性格气质因素的影响,也受制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单一的知人论世研究方法忽略了对叙述行为和叙事者等文本内部空间的探索,笔者力图通过第三节内容,分析四部作品分别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述者声音多种叙事策略的综合运用上,投射出作家的个体生命、思维方式和情感偏向。他们以自己的独特讲述方式,呈现不同的生命维度和神话心灵,为小人物和世俗历史正名,故事层次互相嵌套,现在的故事与过去的故事互相缠绕,以叙事的迷宫不断地建构起新的意义地图和故事伦理。
  论文的最后,在余论部分将“重述神话”中国区作品置于整个出版计划之下,与国外同期作品进行横向对比,选取入X拜雅特的《诸神的黄昏》以及新神话主义思潮下诞生的畅销小说乔治.見尺.马丁的《冰与火之歌》,比较中西方神话思维的不同,补充“重述神话”这一计划的中国意义,发展的前景和文学史地位的评价。神话的本质是非功利的,它不必与现实发生关系就具有自身纯粹的美学价值。在对古老神话的重述中,作家们力图建立神话的现代秩序,为其合理性赋值。神话是人类集体的梦,常识告诉我们,梦境的资源是永不枯竭的,“重述神话”作为一个出版项目有其竣工的一天,但作为一种文学思路,在创作方式,审美艺术和价值重建的向度上都有更深更广的开拓空间。社会转型,需要文化转变的支撑,西方依靠新教伦理来建立平等宽容,回馈他人,讲求程序和规则的制度体系,但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国家,短期内难以实现。蔡元培曾提出“美育代宗教”,“重述神话”给我们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以原始神话的审美力量,唤起对于国族历史,民俗文化的亲切感情;借助神话思维的直觉性和象征性,找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原始根由,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和现实。
其他文献
【学生佳作示范二】  初嘗却苦,而后才懂回甘。  ——题记  幼时的我曾对泡茶颇有兴趣。蜷曲的茶叶慢慢地在水中伸展,慵懒而可爱;一股清香调皮地钻进鼻子,挑拨着心弦。我嚷嚷着要抢先尝尝,怎料散发清香的茶入口之后却是苦涩,整个口腔都麻麻的,此后对茶再没了兴趣。我始终不懂,为什么长辈们会喜爱那样苦的茶。  记忆时钟的指针缓缓拨回一年前,在我升入初中之前的那个暑假,因为考虑到升入初中后必定学业繁重,将导致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孩子啊/每个人都有一双翅膀/可以在梦里飞翔/还有一双翅膀/可以在想象里飞翔/如果飞累了/孩子啊/那就躺下来无所事事/和露珠唱歌/和小蚂蚁游戏/哭或者笑/有资格哭的孩子会更强壮  读了这首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以“有资格哭的孩子会更强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2017年浙江湖州卷)  【文题解析】  作文的提示语节选自李落
期刊
《此时众生》是作家、美学大师蔣勋的散文集,其中包括了50篇散文,记录随着时序变化的自然与人事。他观察大自然的细微改变,记录下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虫鸣蛙声等。许多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场景和事物,都被放大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浅浅的小情绪包含了浓浓的情思。就好像暗夜里滋生的花朵,不经意间已芳香扑鼻,让人难舍。  【经典摘抄】  宋代以后,绘画里常常用到“渲染”一词。说到“渲染”,一般自然会联想
期刊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展开居住于加勒比沿岸小镇马孔多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读《百年孤独》,一直到如今大学毕业了,依旧没有读完,
期刊
乡音难断,漫步故里,耳边是呼啸的風声、溪水的叮咚声、乡里的问候声,仍然似从前热情纯朴。故乡人,故乡情,骨子里仍是故乡的本质——淳朴。乡音难断,汽鸣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故乡人,又载回了一批又一批离乡人。故乡永在那里,乡音亦是永存。离乡背井的人儿,仔细听听,那遥远的呼唤,呼唤着每一个人,一声又一声,透着悲伤、渴望,“归来吧!归来吧!”  “吆喝”是一种“乡音”,也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
期刊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古意】  送别友人的孤独寂寞  许浑非常喜欢写水、雨,来衬托他作品的情境。劳歌一曲,缆解舟行,在送别者眼中,显得匆遽而无奈。朋友走了,诗人并没走,而是独自喝醉了。待到酒醒时刻,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间。江面上的船已经看不到踪影,作者一个人顶着满天风雨下楼回家,那种深深
期刊
【学生佳作示范一】  一轮明月清辉里,柔和的月光透过窗子倾洒在床铺上,在枕上投下一个淡淡的圆影,一点萤光在窗外流连,偶尔传来两声蝉鸣。  窗纱被拉上,屋里闷闷的,日光灯悬在头顶。桌上杂乱不堪,书本乱堆着,笔筒中插着几支懒散的笔。  我揉弄着衣角,垂着头,立在桌旁。泪水模糊了双眼,泪珠儿吧嗒吧嗒往地往下掉。我候着母亲的批评,压在书下的試卷似乎也耷拉着头。母亲许久没有说话,她必定生气了。我不敢看她的眼
期刊
在寂静的春日,微风飘萧,淋着淅沥的微雨,去游白马湖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读朱自清先生的《白马湖》,素淡的文字,如一股轻风扑面而来,像饮一杯清茶,唇齿间有淡淡的清香,更有猝不及防的心动和幽幽的情愫。  作家说,“在北方说起这个名字,管保一百个人里一百个人不知道”。的确,白马湖不似泰山,高耸巍峨,名扬天下;也不似西湖,胜景甲天下,享誉四方。它在江苏省淮安市,是个名不见经传、“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是曲
期刊
【学生佳作】  晨间的水雾形成了一层薄膜,浅浅地扑盖在街巷的石板路上,一声抑扬顿挫的吆喝声,震得板隙间的小草收紧躯体,抖落一滴晶莹的眼泪。  它从七拐八拐的小巷里传来,随着车轮轧过粒粒石子的声音渐近,愈发清晰。“豆腐脑——”他的声音有急有缓,有放有收,颇似歌曲的唱腔,宫商角徵羽几乎全占了。先是在喉咙里打个旋儿,环绕着两鬓,渐渐高昂起来,这一长串悠长的吆喝叫完,摊车就正好出现在你跟前,看着身着青色长
期刊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2021年7月1日,党的100岁生日,四位领诵员在天安门广场上,诵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电视机前的我,在这越来越动情而又慷慨激昂的声音中,心情也随之上下起伏。  “这束光,激发了井冈山上的革命理想;这束光……”他們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昂首挺胸,声音是那样纯净,不含任何杂质,如山间清泉,淙淙流淌,仿佛把我带回到了爷爷奶奶年少的那个年代。他们小时候,地都是砖头铺的,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