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变化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初中阶段,教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变化观,对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本质,具有引领性和持久的迁移价值,能促进学生把握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能为学生形成相应的认识思路提供思考框架。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观念或概念建构的教学成果,以美国课程专家艾里克森(H.Lynn Erickson)提出的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依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磊教授等学者提出的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论和中学阶段化学变化观的内涵,首先定义了“学科观念”、“化学变化观”,随后结合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提出了在初中阶段学生应形成的化学变化观的内涵,并提出了促进初中学生化学变化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对模型中的每一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研究选取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燃烧与灭火”、“金属的化学性质”两课题,以南京市S初中的四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促进初中学生化学变化观建构教学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应当建构的化学变化观,包括①物质是变化的;②变化是有规律的;③变化的规律是可认知的;④化学变化是可利用的。2、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内容如何体现了化学变化观;随后通过学生分析,确定学生已有观念和即将建构观念间的关系;最后明确教学目标。3、在教学实施环节中,需要通过情境设计、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反思设计,来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化学变化观。4、通过促进初中生化学变化观建构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并发展化学变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