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颁发。《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使用全国统一的《标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其是否适应,影响《标准》适应性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标准》及标准教材在民族地区的适应性,促进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以上正是本文①的调研目的。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滞后性与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全国统一性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不协调因子。本文选择甘肃省作为调研地点,选取五年级、八年级的学生作为反映小学和初中对《标准》适应性的代表。通过对甘肃的兰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学校的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和家长的调查,以期较为全面、详尽地把握西北民族地区《标准》实施的进程和实况,真实反映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对《标准》的适应性,揭示出其中可能的适应性障碍,以期引起当地社会、政府、教材编写者以及数学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并为当地的教育部门出台政策、法规提供参考依据。首先、进行测试卷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本次回收有效问卷与测试卷850份,覆盖了11个民族。同时,对当地的老师及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当地在实施《标准》的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对回收的测试卷及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利用Excel和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适应性模型。关于模型的建立:1、选择对测试卷得分着手分析,以东部发达地区(北京地区)的测试卷得分为参照标准建立适应性模型分析甘肃省学生对《标准》的适应适度。从分析结果来看,《标准》在甘肃省的适应性水平较低。2、为了分析影响《标准》适应性的因素,进一步建立计量性模型。从地区角度进行测试卷得分差异性分析,得到省会城市学生适应性程度高于民族地区学生;从民族角度进行测试卷得分差异性分析,结果民族之间的适应性也存在差异,主要是民族语言问题;从年级角度进行测试卷等分差异性分析,甘肃省五年级学生对《标准》的适应性程度高于八年级学生。3、从挖掘隐性影响因素的调查问题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寻找限制《标准》在当地适应性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从结果分析来看,课程难易程度模块对甘肃省《标准》适应性影响程度最大;教材内容及设计模块对五年级学生的影响程度较大;课程对学生的吸引程度模块对八年级学生影响较大。最后、对采访记录汇总分析,整理出当地教师和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反映的一手信息,寻找完善《标准》的方法,提高其在当地的适应性。总结以上调查分析结果,为相关部门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通过建立适应性模型和分析性模型,定量描述了《标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适应程度,寻找限制其提高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适应性提供了可行的建议,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实现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