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视角下我国新型村民自治组织研究——以河南省S村村民理事会为例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9904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社区的一项基本的社会管理方式和制度安排,也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变迁,作为单一自治主体的村委会面临着选举形式化、民主决策表面化、管理不规范和监督缺失等问题的挑战,导致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孱弱,村民自治处于“悬空”状态而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视角,以新型村民自治组织为研究对象,在掌握大量实地调查和访谈材料的基础上对以 S村村民理事会为典型的新型村民自治组织的产生、发展和运作进行深入的剖析。新型村民自治组织自出现以来就显示出较强的基层治理活力,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参与不足、半行政化趋势、组织制度机制不健全、与村两委关系模糊和受宗族或家族影响较大等因素导致其发挥的功能是有限的。基于赋权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角度剖析新型村民自治组织失权或无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赋权策略。首先是自我和个体赋权,包括提高理事会成员学习和反身性思考能力、增强村民对自治组织的认同感等。其次是团体和组织赋权,包括探索适合本地的民主模式、克服结构性权力失衡、以多种方式吸纳村民参与和建立合作关系与支持网络等。最后是政治体系赋权,包括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等。通过这些赋权策略,以期提高新型村民自治组织的治理能力,并将其纳入有规则体系、有价值认同和有权利认可的社会共同体中来,激发农村社区的自治活力,推动村民自治从形式民主向实体民主转变。
其他文献
公共环境问题是当前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其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环境服务的供给状况相关联,公共环境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然而,工业社会的不
期刊
县域治理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但在现实中县域治理普遍存在着非均衡现象,成为影响县域发展的障碍。那么,县域非均衡治理的表现形式如何?有和特性?给县域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权威性信任层面上的体现,是维持经济良性运转的重要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区别于中央政府站在总体高度部署国家治理和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具体执行中央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是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人员机关作风,廉政、勤政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中共中央以“为民、务实、清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格局也呈现出高度复杂的多元化趋势,这使得当下的公共管理所面临的局面异常复杂,远远超出传统的以部门和地域为边界的条块状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