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死亡主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o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主题是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它不但表现了文人对于死亡的认识,也表达了他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思索,表明他们对于社会和历史的感慨和态度。诗歌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要载体,在诗歌高度发达的唐代,诗人们更是以独特的视角和多维的体验展现了这一文学主题。本文通过探究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念与死亡意识,溯源唐前文学的死亡书写来展开对唐诗中的死亡主题的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唐诗中死亡主题的成因及其对于唐诗乃至对于整个文学发展进程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生死观是古代文学死亡主题的思想基础,无论是“重生”还是“乐死”,无论是唯心主义的“形神相离”还是唯物主义的“人死气消”,都对死亡主题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生发了文学死亡主题丰富多彩的内容与深刻复杂的情感。在古代生死观庞大的理论体系之中,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是死亡主题的理论根基,也是文人们最为核心的灵感来源。唐前文学中的死亡书写为唐诗死亡主题的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题材的广度、思想的深度、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来看,死亡主题在唐代经由诗歌这一载体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也是从唐诗开始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唐诗中的死亡主题所关涉的客观对象十分广泛,有诗人自己、爱人、亲友,还有皇族大臣、战士、黎民百姓,甚至还有遥远的历史人物,诗人们对于死亡主题的表达虽然内容广博、形式各异,但他们的精神趋向却使这数以千记的诗歌形成了几个共同的话题,即对生死态度的吟咏、对逝者的祭奠、对美与崇高的追索以及对社会与时代的思考。无论是如生命短暂的伤感、人生迟暮的悲凉、天人永隔的心碎、美丽消亡的哀叹这一类的个人情思,还是如忧民伤乱的愤慨、国破家亡的痛心这一类的民族情感,都在唐诗的死亡主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与抒发。唐诗死亡主题的发展受到了唐代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诗人个人境遇的影响,也受到了唐代整体死亡意识的观照,唐诗的众体的兼备、题材的拓展以及艺术思维的开放也为死亡主题的成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唐诗死亡主题不但深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传统的悲凉审美体验,反映了诸多重大的人生主题,也为后世死亡主题的书写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对硫酸盐竹浆的漂白工艺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竹浆D0(EOP)D1漂白的优化工艺为:D0段终点pH值在2.4至3.0之间,EOP段反应温度为70℃,H2O2用量为4kg/t,终点pH值为11.8左右,D1段的终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幼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的总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是衡量幼儿教师行为的一种道德标准,完善的道德规范建设可以促进幼儿教师道
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调节市场价格、减缓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场所,其价格波动直接关系到市场价格的走势。尤其具有用途广、产业链长等特点的豆粕产品,正确把握豆粕期货市场运行
新世纪的中国影坛涌现出一批70后的女性导演群落,这批70后女性导演的创作成长轨迹呈现出诸多的相似性。她们在早期作品中专注于女性个体成长的书写,无论是从主题的设定、情节
在比较现有的各种熔体生长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氧化物晶体生长的特点 ,提出了适合均匀生长非固液同成份氧化物晶体的金属片加热区熔法 .对该方法的装置、优缺点以及国内外研究
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增加.社会资源配置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经济有效性,即效率。经济有效性是指资源配置在经济上有效.将资源投到能
瘢痕(Scar)是机体创伤愈合的必然产物。病理性瘢痕由于瘢痕增生过度,从而引起外形和(或)功能异常。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HS)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理性瘢痕之一,造成患
阐述了企业形象管理的内涵和中国开展企业形象管理的现状和难点,探讨了加强企业形象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本文从不及物动词所带成分的分析、不及物动词与重要实体词的联系、语言的规范等三个方面论述不及物动词的某些特点,为区分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增加了一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