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泰地区早中泥盆世形成的VMS矿床在晚泥盆世以来的造山环境里经受了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对于该区VMS矿床变形变质及后期叠加成矿作用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导致对一些矿床的成因存在争议。位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阿舍勒盆地内的阿舍勒铜锌矿床,是我国著名的大型VMS铜锌矿床,在其外围还发现了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成矿潜力巨大。对阿舍勒矿床及萨尔朔克矿床开展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包括矿石变形变质、变质热液流体,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的研究,有助于矿床成因、成矿模式的深化,从而为该区成矿远景评价提供依据。阿舍勒矿床的铜锌矿化主要赋存于在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根据矿体产出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及围岩变形变质特点,可以识别2个明显的成矿期:海相火山沉积期及变质热液叠加期。变质热液叠加期石英脉,可分为4个阶段:贫硫化物顺层石英脉(Q1)、切层的粗晶黄铁矿石英脉(Q2)、烟灰色硫化物石英脉(Q3)以及晚期白色石英脉(Q4)。矿体围岩变质变形组构发育,重结晶、复杂剪切纹等微结构发育,韧性剪切变形特征明显。阿舍勒矿床几种不同产状的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贫硫化物顺层石英脉、切层的粗晶黄铁矿石英脉、烟灰色硫化物石英脉中成矿流体具有富CO2、低盐度、中低密度的变质流体特征。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显示H2O-CO2包裹体中Au、Cu、Pb、Zn、Fe等元素较高,其中Cu、Fe、Pb等元素明显在气相中富集,而Au、Zn元素在液相富集。铜锌同位素研究揭示阿尔泰地区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存在从南东到北西向区域性变化的成因联系。克兰盆地内矿床中脉状金矿化中黄铜矿δ65Cu值相对较低,可能反映了热液叠加较强的特点,而克因布拉克矿床、阿舍勒矿床及萨尔朔克矿床δ65Cu值逐渐增高,可能反映更多的海相火山沉积(VMS)的δ65Cu值特点。提出阿舍勒-萨尔朔克矿床的成矿模式,即海相火山沉积铜锌(铅)矿化-变质热液叠加铜金矿化的两期多阶段模式。早泥盆世时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形成了早期的铜锌(铅)矿化,在晚二叠世大规模的造山-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VMS矿床遭受了强烈的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形成了不同阶段的脉状铜(金)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