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孵化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无论是对孵化器组织结构的关注、影响孵化行为的要素分析还是孵化器自身运作的内在机理,如何提高孵化绩效是共同的立足点, Sean M. Hackett, David M. Dilts(2004)认为所有针对孵化绩效的研究其核心内容在于“孵化器的孵化行为如何影响在孵企业的存活率”。然而,现有研究大部分仅从孵化器的视角出发分析如何通过改善孵化器的管理运营提高孵化绩效,而被大多数研究忽略的是作为孵化对象的在孵企业在孵化绩效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即在同一孵化环境下,在孵企业自身的差异性如何影响孵化绩效?因此,本文从在孵企业的角度出发,以“机会导向”和“资源导向”两种战略观为依据,对在孵企业创业动机进行划分,提出了机会型创业导向和资源型创业导向,并研究了孵化器掌握的网络资源对不同创业导向在孵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性。基于此,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连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园区发放并回收231份有效问卷,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构建了以两种创业导向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使用Amos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验证了网络资源与孵化绩效的关系,以及不同创业导向发挥的中介作用。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根据孵化动机的不同,在孵企业的创业导向可以分为机会型创业导向和资源型创业导向,而大部分在孵企业都具有这两种导向,只是强度不同。(2)网络资源对创业导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丰富的网络资源对在孵企业创业导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网络资源对在孵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这说明孵化器掌握的网络资源可以促进孵化绩效。(4)创业导向在网络资源与在孵企业绩效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具有强创业导向的在孵企业会表现出更好的绩效。(5)本文最终得到了不同网络资源条件下两种企业创业导向的绩效差异模型,该模型对分析创新环境与创业导向的匹配性和指导在孵企业创业实践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从在孵企业角度研究孵化绩效,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并进一步深化了孵化绩效的相关研究,文章结论部分提出的在孵企业绩效差异模型对诸多孵化器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一方面数据来源相对单一,可能存在典型性和数据同源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概念界定的普适性。机会型和资源型两种创业导向的划分很可能忽略了更为复杂的入孵动机,并且并未考虑在特定环境下两种创业动机的概念交集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