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Prunus Persica (L).Bastch)起源于我国,具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和品种类型。目前,关于桃品种的鉴定和分类已有大量研究,但对桃野生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AFLP技术对桃野生种质资源亲缘演化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野生桃的起源及演化地位,为桃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常规SDS法、常规CTAB法、SDS-CTAB结合法和改良CTAB法等四种DNA提取方法对桃幼叶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确定改良CTAB法较为适合桃幼叶基因组DNA的提取;用改进CTAB法对桃成熟叶片的基因组DNA提取进行了分析,并与其相应幼叶DNA的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获得了适宜AFLP分析的高质量桃基因组DNA。 (2)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采用9对E+2/M+3 AFLP引物组合对94份野生桃种质资源进行了总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获得了236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141个,平均每对引物组合可以扩增出15.7个,多态性带平均多态性检出率为29.5%。 (3)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4份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3266处可划分为六个组:山桃(白花山桃、红花山桃);甘肃桃;新疆桃;陕甘山桃;光核桃;普通桃。 在遗传距离0.2177处时,普通桃又可明显分为四个组:组Ⅰ主要包含了大部分南方和西北地区的地方品种(包括大部分南方蟠桃),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南方地方品种(包括大部分南方蟠桃)和原产于西北地区的地方品种两个亚组;组Ⅱ仅有一个野生油桃品种,油桃(甘肃酒泉);组Ⅲ为野生毛桃类和大部分原产于北方的地方品种,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组,野生毛桃类和原产于北方的地方品种,且北方硬肉桃主要集中在这一类;组Ⅳ有两个观赏桃品种组成,为白碧桃和白花山碧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