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螺旋霉素链霉菌XCH1-23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处理,结合理性选育和自然分离,筛选得到耐2-去氧葡萄糖、缬氨酸和耐豆油突变株,在此基础上,筛选得到抗自身产物的突变株。通过一系列的选育大幅度提高了菌种的生产能力,最后得到的菌株XCH9-15比出发株生产能力提高了65.9%,且传代5代,发酵水平稳定。 以诱变株XCH9-15为试验菌株,采用含豆油培养基进行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豆油的最佳加入量为2.0%,加入时间以培养初期(0-12h)加入为宜。采用含2.0%豆油培养基并补加前体正丙醇,可使效价单位提高21%。前体正丙醇的最适加量为0.5%,摇瓶和大罐发酵的最佳加入时间分别为24h和20h。针对含豆油培养基,还考察了NH4NO3和KH2PO4对发酵的影响,其最适加量分别为0.8%和0.1%。在此基础上在50M3大罐中比较了菌株XCH9-15在新配方中(即新工艺)与出发株XCH1-23在老配方中(即老工艺)的生产情况,与老工艺相比月平均效价提高50%以上,发酵指数月平均水平提高40%左右,且产品质量稍有提高。以更廉价的混合脂肪酸代替培养基中1.0%的豆油,发酵水平无明显降低。 分别在摇瓶和50M3发酵罐内考察了温度对螺旋霉素发酵的影响,螺旋霉素产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适产物合成温度不一致,最适宜产物合成温度为25℃。流加补料发酵可避免分批补料发酵因培养环境的突然改变给菌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与分批补料发酵相比,采用流加补料发酵方法可以使螺旋霉素发酵单位提高13.5%,发酵指数提高12.5%,最高放罐效价达到5700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