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99年以来更新的区域化探数据对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进行了地球化学图件更新,对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进行了主要成矿元素区域分布特征研究,重新对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进行地球化学分区,使用了原始数据直接圈定地球化学异常并与地质背景衬度法圈定异常进行了对比。在开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大兴安岭地区典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对研究区进行了找矿模型研究和资源量估算探讨。由于数据为不同年代、不同采样单位及不同实验测试单位在地球化学图件编制中多个图幅间出现了等量线环绕子区边界现象。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系统误差校正方法均不较好地校正本区出现的系统误差,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地球化学背景的系统误差校正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单点离群数据在地球化学图面上出现“牛眼点”现象,经对比各种网格化模型认为改进的距离倒数幂指数加权法能最大程度削弱上述现象。根据元素组合及区域分布特征,将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划分为四个地球化学区和五个成矿地球化学异常区带,与研究区矿集区分布吻合。各地球化学区地球化学参数对比显示,各地球化学区内主要元素相对于其他地球化学区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根据异常元素组合特征和地质背景对比,总结不同成因类型铜矿床的特征元素组合分别为:陆相火山热液型Cu-Au-As-Sb和Cu-W-Sn-Mo;矽卡岩型特征元素组合Cu-Pb-Zn-Au-Ag-Sb-Bi;基性超基性岩型铜矿床特征元素组合为Cu-Ni-Cr-Co;斑岩型铜矿床特征元素组合分别为Cu-Au-Mo-Zn-Pb;海相火山岩型特征元素组合为Cu-Zn-Pb-Au-Ag-As-Cd-Hg。通过多宝山典型铜钼矿床以面金属量法对呼玛地区找矿靶区资源量估算,经验证对比,进一步对大兴安岭成矿中北段Ⅲ级成矿带进行资源量预测,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铜资源量为761.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