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农业自身的组织和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期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理论结论,这不仅有助于完善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研究,同时也有助于为中国政府制定恰当的农业产业组织政策和农业技术政策提供依据.该文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不同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及其绩效;2)不同农业技术选择及其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3)不同农业组织、技术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互关系;4)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推论.有鉴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根据长期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研究大多只注重非农产业发展的拉力作用,对农业内部组织和技术进步的推力与吸力作用的研究不够,理论研究存在缺陷,政策措施有失偏颇,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工业化的顺利进行的弊端.该文提出:1)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家庭内务农边际收益(收入扣除成本)低于预期农村非农业和城市"边缘行业"劳动力边际收益的农业劳动力.这一定义更具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性.2)从完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出发,同时关注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根据中国的经济环境,动态地研究工农业两部门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产业组织演变、技术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上,具体分析了农业产业组织演进、技术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能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并结合近期和长期工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3)根据中国目前城市就业压力巨大的实际情况,提出双梯度交叉转移模式,并指出,通过农业组织创新和技术进步扩大农业内部吸纳能力是目前阶段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浅层次转移的有效措施.4)弥补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重"外"不重"内"的缺陷,突破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在农业与就业关系问题上的偏见,扩展和深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进一步工业化问题的研究,为中国制定适当的农业产业组织和技术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