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非伤寒沙门菌的菌群分布及对抗感染药的敏感性。分析其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谱和耐药质粒,探讨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
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和血清学方法对非伤寒沙门菌进行鉴定和分群,采用K-B法进行抗感染药的敏感性测定。这些抗感染药都是本地区最常用的。质粒提取采用碱裂解法,质粒分子量的检测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采用氯化钙法转化质粒。用变温SDS法进行质粒消除。用Spv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分析Spv基因。
结果:9748份标本检出非伤寒沙门菌93株,检出率为0.95%;其中D群占43/93、B群占34/93、C1亚群占9/93、C2亚群占4/93、E群占3/93。93株非伤寒沙门菌对泰能、氨曲南、舒普深、头孢菌类、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都很敏感。但对萘啶酸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很高,分别达到40.9%和36.5%,其次氨苄西林为20.4%,磺胺为18.3%,氯霉素11.8%,哌拉西林为10.8%。
对耐四种以上药物的耐药菌株中的16株,进行了质粒的提取。有6株含有耐药质粒,质粒检出率为37.5%。质粒转化实验的转化率和质粒消除实验的消除率均为100%。通过PCR方法证实这些菌株的耐药质粒中存在有Spv基因序列。
结论:本文的实验结果与国外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为我国的非伤寒沙门菌耐药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资料;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和传统的血清学方法以及抗感染药的敏感性测定可用于调查研究和控制非伤寒沙门菌耐药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已分离的耐药菌株中,大部分存在耐药质粒,该基因可通过接合方式转移至未携带该质粒的菌株,从而使该菌株产生耐药性。本研究还证实在非伤寒沙门菌耐药质粒上存在Spv基因,为进一步进行基因测序及功能研究、阐明病原菌与宿主的关系及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