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游纤毛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其体型微小,是一类分布广泛、营浮游生活的纤毛虫。浮游纤毛虫做为微型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微食物环与传统食物链,是物质、能量由微食物网向经典食物链传递的重要纽带。所以,浮游纤毛虫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地位。目前,已开展的纤毛虫生态学研究主要依靠传统形态学手段,但该方法对技术要求高,且较难检测到稀有类群。近年来新兴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全面检测环境群落,包括丰度极低种类,但该技术在纤毛虫生态学中尚少有应用,且分子与传统形态学手段比较研究尤为匮乏。福建省海岸线绵长,生态系统多样化程度高。本工作聚焦于研究较为匮乏的河口、近岸与远岸区域,以纤毛虫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与形态学相结合方法,研究纤毛虫对环境梯度(盐度梯度、深度梯度等)响应,给出纤毛虫在区域内的多样性与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测量环境因子,解析纤毛虫群落变动的主控因子。本工作创新性强,填补该区域研究空白的同时,为今后相关领域研究与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工作结果如下: (1)九龙江河口浮游纤毛虫群落主要由旋毛纲(Spirotrichea)、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前口纲(Prostomatea)、侧口纲(Litostomatea)和叶咽纲(Phyllopharyngea)组成,呈现显著的盐度、季节分布模式,并与河口温度、盐度、Chla、细菌、溶解态总氮、溶解态无机氮、硝氮、氨氮和溶解态活性磷显著相关。从平均值水平来看,自淡水端开始,浮游纤毛虫alpha多样性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中盐水域达到最低值之后,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河口外侧超盐水域达到最高值,符合经典Remane模式中的物种最小值概念。九龙江河口浮游纤毛虫丰度分布模式与该多样性分布模式一致,表现为中盐水域丰度最低,咸水端纤毛虫平均丰度大于淡水端平均丰度。 (2)旋毛纲(Spirotrichea)和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纤毛虫是台湾海峡C断面纤毛虫群落的重要组分,其中旋毛纲纤毛虫是最优势类群。近岸和远岸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呈现显著的地理分布模式。2013年台湾海峡C断面纤毛虫alpha多样性随水深的增加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在DCM层达到最大值后再逐渐减小。2014年台湾海峡C断面浮游纤毛虫丰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在DCM层达到最大值后,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 (3)基于分子与形态手段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在纲级的分类水平上,形态与分子方法得到的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相近;在属级的分类水平上,形态与分子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分析纤毛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方面,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