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问题研究——以“芹川村”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等的转变,人们普遍涌入乡村体验自然风光,以乡村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与其边缘次发达地区的联系纽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重点研究领域,各国政府普遍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在我国,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被认为是推动新农村建设、振兴乡村经济的有利途径。当前各国学者就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影响看法不一,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更多的实证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并不是振兴乡村经济的万能药。本文着眼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的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对芹川村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来探讨其对芹川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在进行文献查阅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调查方式,对浙江杭州淳安县芹川村的乡村旅游开展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重点分析当地乡村旅游开展对芹川村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乡村旅游对于当地居民的收入影响程度,以及从开展乡村旅游中收益的人数占比和分布情况等,试着分析导致芹川村形成当前旅游发展局面的具体原因,并试着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等。本文尝试从游客需求角度入手,对芹川村的游客进行多项指标分析,加深对游客旅游需求的了解,进而分析是哪些因素抑制芹川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对芹川村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芹川村的服务接待设施不足以满足游客需求,且其能够提供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相关活动较为有限,当地旅游经营规模普遍不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游客有钱没地花的情况出现,同时还发现存在当地居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且收益分配不均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几点建议,提出可以倡导“公司加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将农业生产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以及对当地居民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等教育以支持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展。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大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环境外交的重要因素,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的区域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对环境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标志设计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标志图案艺术。尤其是现代标志设计过程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都融入其中,使得我国的标志设计更加活灵活现。瓦当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图案艺术,凝结着古代无数先人的审美与智慧。本文主要从瓦当艺术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出发
学位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作为土地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耕地面积、促进用地节约,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村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研究较少,且落脚点多为整理模式研究,缺乏理论转实践的相关路径。基于此,确定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①从用地规模、用地结构、动态变化、布局模式4个方面,从浙江省整体、地级市单元2个尺度,分析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拥有独特的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以及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极具保存与保护价值。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消失速度令人堪忧,保存状况也是好坏不一。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