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人工模拟小麦的起源和进化历程,通过使用四倍体小麦(Trilicum turgidum L.,2n=28,AABB)为母本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Coss.,2n=14,DD)为父本进行杂交,然后经过染色体加倍过程,最后获得人工合成的六倍体小麦,便于将硬粒小麦以及粗山羊草中更多的优异基因引入到普通小麦中加以利用,为改良小麦品质和提高小麦产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是使用拥有天然加倍基因的硬粒小麦Langdon为母本与不同的粗山羊草为父本进行杂交,并经过幼胚拯救和染色体自然加倍方式,最终获得了新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并对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材料进行抗赤霉病和抗白粉病优良性状的筛选,以及细胞学鉴定和HMW-GS分析。其中,主要的结果如下:1、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过程中,发现有56个组合成功获得了三倍体杂种F1,它们自交能够结实,但平均自交结实率也存在着差异,其中最高的杂交组合结实率为41.86%,最低的杂交组合结实率为2.78%,这表明了杂种F1的自交结实率与杂交组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最终在自交后代中获得了35份新的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2、为了观察正常双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选用其中一份人工合成小麦DHSDAU026的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观察,经观察发现人工合成小麦DHSDAU026的染色体数目与普通小麦相同,即2n=42,表明了硬粒小麦Langdon与粗山羊草杂交后获得的杂种F1发生了染色体自然加倍的现象。3、通过对18份材料进行苗期离体叶片赤霉病的抗性鉴定,筛选出1份叶片表型为中抗的材料。在对15份双二倍体材料进行穗部赤霉病抗性鉴定,筛选出1份穗部表型为中抗的材料。4、对46份双二倍体材料进行苗期白粉菌E09小种的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2份高抗材料,1份中抗材料。其中,鉴定其亲本Langdon苗期表现为感病,故根据系谱推测这3份抗病材料中的抗白粉病基因均来自其亲本粗山羊草。5、通过对20份粗山羊草及其合成六倍体小麦进行高分子量谷蛋白分析,发现人工合成的六倍体小麦中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包含其亲本Langdon与粗山羊草的所有亚基,结果说明了硬粒小麦和粗山羊草的HMW-GS呈共显性遗传,在人工合成的六倍体小麦中都可以正常表达,并且没有表现出任何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