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脑血管病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本课题首先分析2000-2017年苏州市心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死亡率、早死概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并评价近十年来苏州市心脑血管病的防控措施,为下一步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苏州市心脑血管病流行现状研究”和“苏州市心脑血管病防控措施研究”。第一部分:苏州市心脑血管病流行现状研究[目的]分析2000-2017苏州市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早死概率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和特征,并探讨其与苏州市人均期望寿命的关系。[方法]1.收集、核对和整理现有历史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资料包括2000年以来苏州市心脑血管病死亡、发病、人均期望寿命数据。2.收集、整理相关年份死亡数据库,计算早死概率,即通过30-69岁年龄段(5岁1个年龄组)死亡概率进行乘积计算获得。3.收集、整理2000年、2010年和2015年苏州市心脑血管病现况调查数据库,计算患病率和共患疾病指标。4.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建库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变量资料用率表示,连续性变量资料先作正态检验后确定使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所有检验均采取双侧检验,检验显著性水准定义为P<0.05。[结果]1.2017年苏州市脑血管病死亡率138.80/10万,占全死因19.41%,列第二位,脑卒中死亡占脑血管病死亡的71.63%;心脏病死亡率81.21/10万,占全死因11.36%,列第4位,冠心病死亡占心血管病死亡的47.60%。2.与2010年比较,2017年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率上升了 1.47倍和1.62倍,而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 35.48%,冠心病上升了 31.11%。3.与2010年比较,2017年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了 0.69%,而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上升了 30.70%。脑卒中导致的死亡在脑血管病死亡中的占比由79.43%降低到51.61%,冠心病导致的死亡在心血管病死亡的占比波动在47.45%-54.87%之间。4.2008年以来,脑血管病、脑卒中、冠心病早死概率分别下降了 47.59%、59.70%、92.53%,而心血管病早死概率仅下降了 12.54%。脑卒中早死概率占脑血管病早死概率的72.64%,而冠心病导致的早死概率占心血管病早死概率的0.16%。5.2000年来,苏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了 5.79岁,其变动趋势与脑血管病死亡率无明显相关(P=0.646),但与脑血管病早死概率呈负相关(P<0.001)。此外,心血管病早死概率与期望寿命亦无明显相关(P=0.597)。[结论]1.2010年以来,苏州市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率均快速上升,但脑卒中死亡率逐步下降,冠心病则略有上升。此外,脑卒中死亡在脑血管病死亡中的占比逐步降低,而冠心病死亡对心血管病死亡中的占比无明显改变。2.2008年以来,脑卒中早死概率对脑血管病早死概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冠心病早死概率对心血管病早死概率无明显影响。3.2000年以来,苏州市期望寿命持续增长,其变动趋势与脑血管病早死概率相关。第二部分:苏州市心脑血管病防控措施研究[目的]评价苏州市心脑血管病防控措施所产出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在防控有效的前提下分析各类防控措施的权重。[方法]1.收集和整理相关年份死亡数据库通过区域比较进行研究,其中资料包括2010年和2014年苏州市下辖各市、区心脑血管病死亡数据库,比较区域分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非示范区。2.开展专项调查,获取社区医务人员、疾控专业人员、卫生行政人员和慢性病专家4类对象对苏州市心脑血管病防控措施的评价信息,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各类防控措施权重。3.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建库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相关分析、参数检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使用层次分析法介绍的两两比较、一致性检验和有关公式计算各类措施的权重值。权重值通过Excel表编制公式计算获得。[结果]1.结果显示,示范区和非示范区高血压和糖尿病6项危险因素知晓率分别为高危对象标准43.04%vs 20.22%、营养标签50.50%vs 42.18%、自身腰围86.55%vs 57.71%、体重 96.67%vs 89.21%、血压 86.12%vs 55.20%和血糖 57.09%vs 18.92%,二者间差异显著。2.示范区脑血管病早死概率指数评价期初与期末下降值为0.51,显著高于非示范区(下降值0.26,P=0.037),心血管病早死概率指数评价期初与期末分别为上升0.08和下降0.18,二者间无明显区别(P=0.157)。3.2010-2014年,苏州市居民心脑管病早死概率与期望寿命之间显著相关(r=-0.830,P--0.003),而非示范区心脑管病早死概率与期望寿命之间无明显相关(P=0.365)。4.防控措施权重计算结果显示,健康生活方式占24.94%,健康教育占24.08%,高危人群筛查与管理、控烟和疾病管理分别占18.27%、16.77%和15.95%。[结论]1.苏州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15年内逐步提高,示范区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显著高于非示范区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苏州市示范区脑血管病早死概率显著高于非示范区早死概率,但心血管病早死概率在示范区和非示范区无显著差异。2.在有效的5类综合防控措施中,与高危人群筛查与管理、控烟和疾病管理相比,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健康教育权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