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围绕阴阳为主要证候要素进行调查,探索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的阴阳虚衰状况,并采用临床观察研究方法,观察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瘙痒患者血清P物质、IgE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一: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病例均来源于2014年12月—2015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患者,符合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纳入标准,通过填写《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横断面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采集证候症状、舌脉等相关信息,将采集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二: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以温阳通络方和皮肤病血毒丸治疗,两组均联合外用硅霜乳剂,以4周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用药2周)、治疗后进行瘙痒、干燥等指标比较和疗效评价,并于结束治疗2周后进行随访,记录相关指标变化。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并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及IgE水平。结果研究一:本次调查共收集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病例10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平均年龄66.16岁,平均病程是49.93个月,病程大于1年的患者占72%。所调查的100例患者的阴阳证候辨证分型中,阴虚型共11例,占11%,,阳虚型共66例,占66%,阴阳两虚型共23例,占23%;无兼夹证候的共有19例,有兼夹证候的共有81例,其中兼有痰浊阻络证的共有46例(56.8%),湿热蕴结证的26例(32.1%),瘀血阻络证的9例(11.1%)。患者的相关症状按症状频数排序,出现最多的症状前五位为神疲乏力(81)、畏寒肢冷(79)、舌淡胖(77)、夜尿频多(76)、失眠(76)。研究二:本临床观察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2周、4周后,瘙痒总分、干燥总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且在瘙痒程度、瘙痒部位、瘙痒频率方面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物质和IgE水平比治疗前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周后随访,瘙痒症状和干燥症状积分仍比治疗前降低(P<0.0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良好,无中途退出患者,且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结果均在临床正常范围内。结论1.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患者所占比例(66%)远大于单纯阴虚型患者,患者中出现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阳虚症状频率较高,临床应引起重视。2.温阳通络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皮肤干燥、瘙痒症状积分,是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方剂,取效与调节P物质和IgE水平变化无显著相关。该方法安全可靠,复发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