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向某一区域集中,区域间金融集聚程度出现差异,集聚程度的不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同时,我国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存在问题,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业进行了改革一碳金融应运而生。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而金融业的空间集中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本文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和现代计量方法,探索了金融集聚与碳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分析了金融集聚影响碳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了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及其对集聚区和周边地区碳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以上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历时较短,整体水平不高,区域间差异明显,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碳金融“质”的提升较快,经济低碳化和金融低碳化水平较高,按照一般经验认为金融集聚与碳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基于这一考量,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金融集聚影响碳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集聚区投融资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加快了资金的流动,降低了交易成本,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便利;集聚区金融人才的集中、隐性知识的传递、相互学习动力的加强推动了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要素;集聚区金融机构间合作密切、金融监管成熟为碳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本文创新性的在KSDIM模型中引入金融集聚度变量,通过分析发现:金融集聚有助于提高低碳资本的收益率和增长率,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会形成低碳资本的核心区,该地区碳金融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同时,本文还借助Matlab软件对不同金融集聚度下碳金融发展的均衡区位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金融集聚通过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实现了对集聚区碳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同时还通过资本溢出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福利补偿效应实现了对周边地区碳金融发展的辐射效应。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借助了Eviews8.0和GeoDa0.95i计量经济学软件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研究的观点。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从全国和分区域两个角度对金融集聚和碳金融发展(包括“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其主要是通过促进碳金融“质”的提升来实现;金融集聚对碳金融“量”增长的促进作用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这与目前的碳交易机制有很大关系。金融集聚度越高的区域,其对碳金融“质”的提升作用越明显;集聚区内人力资本水平、本地市场规模等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本文还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结果表明:金融集聚与碳金融“质”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而与“量”的变化则不存在空间相关性;金融集聚对碳金融“质”的提升具有正向跨区溢出效应,金融集聚不仅会促进本区域碳金融“质”的提升,还会对周边地区碳金融“质”的提升产生辐射作用;金融集聚对碳金融“量”变化的增长和辐射作用并未显现。因此,为促进碳金融的发展,需要合理定位金融集聚区域、提高资本积累水平、增加金融人才储备,扩大区域金融集聚优势,从而快速提高集聚区内的碳金融发展水平;需要整合金融机构体系、构建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从而有效发挥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碳金融发展的辐射作用;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政府管理职能、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包括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在内的碳金融交易体系,完善碳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促进碳金融“量”和“质”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