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宋之前,佛教造像在美术史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佛教美术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但这并不代表佛教造像的衰落,相反,宋、辽、金、西夏时期,佛教石窟寺的建造依然兴盛,佛教造像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隋、唐之后中国佛教造像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金统治中国北方期间,也续建、开凿了一批石窟寺,就西北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陕北和陇东地区。尽管金代石窟寺佛教造像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但由于文献记载甚少等原因,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关注较少,有关陕北与陇东地区金代石窟寺造像的研究更是薄弱。本文对陕北与陇东地区金代佛教造像题记等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识读、梳理和分析,探讨了该地区金代石窟的窟型、造像龛的龛型及各石窟寺的分布状况;论述以有明确纪年的题记和造像为依据,以图表、图像为辅助手段展开,以涅槃造像、文殊与普贤的组合造像、十六罗汉造像、水月观音造像、飞天造像等为专题研究对象,阐述了金代佛教造像在内容、组合、风格等方面的变化;结合宋、金时期的佛教信仰、时代审美风尚,对造像服饰、装饰图案以及做工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总结了该地区金代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相关题记等文献表明,金初陕北与陇东地区的工匠为北宋遗民和各地移民,由于工匠、粉本的传承等因素,金代早期与北宋时期的造像相似;金代中期,与北宋造像的差别逐渐明确,其风格更接近唐代造像,这可作为宋、金造像断代的依据。金代晚期只有零星造像,探讨较少。宋、金时期,陕北与陇东战略地位突出,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这在该地区金代造像中也有反映。因此,金代佛教造像的研究应从区域研究开始,进而形成整个金统治区域的系统研究,这样,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研究才会完整,这也是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