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临床上常用的光固化树脂固化后的不同老化时间以及硅烷偶联剂对树脂与金属托槽之间粘接强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共制作40个自凝塑料长方块,在每个长方块表面制备5个树脂表面,为200个光固化树脂测试试件。另制备5个自凝塑料长方块,每个长方块各制备一个树脂表面,为5个扫描电镜观察试件,共计205个树脂面。以松风super snap抛光碟抛光处理后,将待测试的40个长方块随机分为5组,在人工唾液中按照老化时间的不同,以恒温水浴法(37℃)对树脂试件进行老化处理,分别为即刻粘接(A组)、固化后老化1小时(B组)、固化后老化1天(C组)、固化后老化1周(D组)、固化后老化1月(E组)5个粘接组,每个粘接组按照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分为两个处理组,即33%磷酸酸蚀后经硅烷偶联剂涂布处理组(A1,B1,C1,D1,E1组)和33%磷酸酸蚀处理组(A2,B2,C2,D2,E2组),以3M化学固化粘接剂将树脂试件与托槽粘接,固化4分钟后,将试件置于装有37℃人工唾液中24小时。将经不同表面处理的两组测试试件再分别随机为两组,以万能力学实验机分别进行抗剪切力及抗拉伸力测试,并记录去粘接后树脂表面的粘接剂残留指数(ARI)和破裂情况。5个观察试件未做表面处理,以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微观结构。结果:(1)抗剪切力测试中,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老化树脂组(A1,B1,C1,D1,E1组)间的抗剪切强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又对各组进行两两比较可见:A1组的平均抗剪切强度最高;B1组高于C1、E1组;D1高于C1、E1组,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各组抗剪切强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抗剪切强度均高于临床所需粘接强度。仅磷酸处理老化树脂组(A2,B2,C2,D2,E2组)间的抗剪切强度无统计学差异,仅A2组达临床所需抗剪切强度,两两比较可见:仅A2组的平均抗剪切强度高于C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下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抗拉伸力测试中,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老化树脂组(A1,B1,C1,D1,E1组)间的抗拉伸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可见:A1组的平均抗拉伸强度高于C1、D1和E1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下各组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仅经磷酸处理老化树脂组(A2,B2,C2,D2,E2组)间的抗剪切强度无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老化程度的树脂表面ARI记分及树脂表面破裂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硅烷偶联剂处理的树脂表面粘接强度(抗剪切强度和抗拉伸强度)大于仅磷酸处理的树脂表面(P<0.05)。结论:老化树脂表面的粘接强度在1天内随时间增加而逐步降低,在老化1周后粘接强度较1天有略增高的趋势,老化1月后粘接强度再略有降低。硅烷偶联剂可使老化树脂表面的粘接提升至临床正畸所需粘接强度。复合树脂固化后即刻粘接托槽可达临床正畸所需的抗剪切强度。建议复合树脂固化后即刻粘接正畸托槽。不同老化时间树脂表面去粘接后ARI记分及树脂表面破裂情况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