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已经是影响公众健康的常见疾病,积极研究其发病机制及发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改变,尽早给予干预,对预防卒中的发病、降低发病时的严重程度及改善其转归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能够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已有相关研究结果,但其对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及转归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基于卒中的不同病因分型通过观察发病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探讨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能否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以及对缺血性卒中转归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为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及治疗中寻找有利的证据。
方法:收集2010年11月到2011年9月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TOAST病因分型排除其他原因及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后入选238例,按发病前7天内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50mg/日将其分为抗血小板组(antiplatelet inclusive,AI)和非抗血小板组(no antiplatelet,NA)。在入院时用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分别于发病后14天及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3个月内复发患者也归类为转归不良。两组发病时的严重程度以及根据病因分型后各亚型的严重程度的比较,应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两组发病后14天、3个月时转归的比较及根据病因分型后各亚型之间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对转归的影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
结果:23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中,AI组82例,NA组156例。入院NIHSS评分的中位数AI组比NA组明显降低(NIHSS;4.56 vs5.38,P=0.036),根据病因分型,只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亚型,AI组与N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较正年龄、性别、既往史及NIHSS后,AI组与NA组之间转归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后14天(mRS;P=0.901),发病后3个月(mRS;P=0.761)。根据病因分型,只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亚型在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对转归有益,发病后14天(mRS;P=0.014 OR=0.329),发病后3个月(mRS;P=0.023 OR=0.319)。
结论:发病前服用阿司匹林能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尤其是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并能改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