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子》及其注疏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k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尹子是先秦时道家的一位思想家,《吕氏春秋》将其思想主旨概括为“关尹贵清”,《庄子》称其为“博大真人”。关尹子在哲学上表现出重本即重道和清静无为的特征,主张无欲无积,摆脱外物的羁绊,柔弱甘为人后,使内心保持虚静的状态,通过忘情无为、“纯气之守”,“一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体认至精无形的道体。《史记》记载了关尹子向老子请教,并请老子著道德五千言的事迹。后来许多神仙传记都发挥了这个故事,称关尹子姓尹名喜,“道德五千言自喜传受方行于世”,故又称“文始先生”。  《汉书·艺文志》载有“《关尹子》九篇”,但是后来的《隋志》《唐志》皆不著录,直到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才有收录,即今本《关尹子》。今本《关尹子》中确实有唐朝时的典故,但通过与“关尹贵清”之主旨对比,可以发现今本《关尹子》中仍有大量先秦时的思想内容。而且,今本《关尹子》的文体风格也近于先秦古籍。从大量史籍和《道藏》中关于“关尹子”和“文始”的记载来看,到唐朝时,关尹子的事迹已经深入人心,关尹子在道教中的地位已经非常崇高,社会普遍认同关尹子曾经自己著书。据此可以推测,今本《关尹子》是唐朝末年道教中人根据政治背景、社会心理和思想建设的需要,搜集散落的旧本《关尹子》,加以补充整理而成。  今本《关尹子》重出于世后即受到道教中人的重视,迄今共有四部完整的注疏:陈显微的《文始经言外旨》,杜道坚的《关尹子阐玄》,牛道淳的《文始真经注》和王一清的《文始经释辞》。基于对“关尹贵清”主旨和今本《关尹子》中“重道”“以心悟道”“冥情忘我”等思想的认同,这四部注疏都非常注重心性论的探讨,并在其中呈现出三教合一的思想。  陈显微是南宋宁宗、理宗时杭州佑圣观的道士,也是内丹学家。南宋道教的发展有着两个方面的特色:内丹学的空前发展和三教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陈显微的《文始经言外旨》亦受这两大思潮的影响,其书引用老庄思想、内丹经书和儒佛观点来建立自己的道论和心性论,并在此基础阐述他的内丹思想。  杜道坚是由宋入元的道教大宗师,他重视道教建设,建立清规制度,要求道徒读经阐玄,使其所辖区的道教蔚为改观。元兵南渡时,他冒死请命,拯救了一方百姓,得以觐见元朝统治者并畅言自己的治国方略。具有济世情怀的杜道坚所著之《关尹子阐玄》有两大内容:一是心性论,以回应丧乱时代人们对于身心归宿问题的高度关注;二是皇道论,以回应元朝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对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其积极入世的态度,使得他的三教合一思想更侧重于儒道交融。  牛道淳是元朝时的全真派道士,他的《文始真经注》以全真为道、了悟为宗,论述了道即真空体用如如,本来妙心清静无我,道由心悟本自见成,性有利钝悟有渐顿等一系列心性问题,有着非常突出的合禅入道的特征。  王一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道士,他的《文始经释辞》主张无心无我以尽性的心性论。他认为心本无心,真我无我,倡导由忘情至无心,由定心以复性,由尽性而致道的修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自然无为。其心性论虽混融三教,仍是以道为宗。  通过对今本《关尹子》和四部注疏的探讨可以看出:先秦关尹子已经有明显的心性论思想,这是道教心性论的渊源之一;《关尹子》的四部注疏则反映了道教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吸收融合了佛教、儒家的心性思想,最终建立了三教合一、以道为宗的心性论思想。
其他文献
三分决策,七分执行。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尤其在目前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重大决策执行有力,就能快人一步,抢占先机。  提高政府执行力,是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切实增强执行意识,创新执行方式,提升执行效能,才能确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令行禁止、取得实效。  以执行力提升竞争力。三分决策,七分执行。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尤其在目前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重大决策执行有力,就能快人一步,抢占先机,否
陈荣捷是一位一生在美国弘扬中国哲学的华裔学者,他不单向美国学界译介了多本中国哲学经典,而且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朱熹的研究,全面细致,被誉为欧美学界的中国哲
刘咸炘先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英年早逝的天才学者。虽然得年仅三十六,但是其所著《推十书》涉及校雠学、史学、经学、诸子学、文学、道学等诸多领域。笔者选择刘咸炘的道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