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旅游与“宜游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在现代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成为第三产业和国民收入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传统旅游目的地主要为风景名胜区、温泉、滨海度假区和宗教圣地等。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城市建设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当代人文景观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重大进步,许多城市重现或增添了巨大魅力,都市旅游因此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并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目前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都市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的互动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都市旅游涉及到城市空间物质和人文环境,如何塑造城市空间环境,提升城市空间的亲和性?如何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改善和优化,增强城市的宜游性?既是城市规划师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勿庸回避的问题。本论文在分析都市旅游对城市空间结构之内在要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宜游城市”及其空间的品质;通过分析国(境)内外“宜游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中国“宜游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规划方法,以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都市旅游目的地;最后,在研究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就重庆如何建设“宜游城市”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   论文提出了“宜游城市”、“城市体验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宜游性”等概念,研究了城市空间结构“宜游性”评价方法、“宜游城市”空间结构优化“4原则”、改善城市空间及其结构“宜游性”的规划设计方法,总结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表现为纳什均衡与动态耦合”、“都市旅游产品边际效用递增规律”、“都市旅游产品替代规律”、“都市旅游产品供给创造需求规律”。论文认为,“宜游城市”首先应该是“宜居城市”,应该具备本地人、外地人都喜欢的城市品质。都市旅游景区(点)应该具有富涵文化、和谐文明、亲和力强、行之自由、人皆可达、功能综合等特征。关注城市空间及其结构的“宜游性”,科学地规划、建设功能齐全、连续有序、景观丰富、亲切宜人、交通便捷、文明安全的“宜游城市”公共空间。   作为一名城市旅游主管部门工作者,作者倡导城市有关各方应加倍努力,多管齐下,通力合作,关注和加强城市活动、空间组合、功能结构的多样性,重视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领域之场所的不同形态、空间尺度和城市机能,了解、尊重、加强道路、广场、步行街、公园、河岸、海滨等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广义上的社区乃至城市的巨大价值,挖掘、保护场所精神,建设城市文化,发展新的城市生态技术系统,建立新的城市生态文明,张扬城市个性,以实现建筑、环境、文化与公共空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文建议,首先,要按照“消除困境、丰富体验、自主选择、统筹规划”“4原则”,改善城市公共环境、营造亲和城市;其次,关注城市空间功能、形态、活动的多样性,重视公共空间人性尺度的塑造,整合城市空间元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再次,把自然迎回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应当是建立新型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最后,发掘、保护和建设城市文化,使历史记忆与时代创新相得益彰,不断丰富都市旅游的文化内涵,应当是保持都市旅游景区(点)活力涌现、建设“宜游城市”的重要环节。   论文强调,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建设城市文化、建立新型城市生态文明等途径,可以把城市建设成为亲切宜人、生机勃勃、活力涌动、科学发展的“宜游城市”。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性空间序列,使之形成满足都市旅游需求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是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努力方向,也是推进都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论文在总结国(境)内外旅游城市规划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工作体会,对此展开系统而具体的论述,以期推进我国大城市的都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实现国发[2009]41号文件提出的战略目标:“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控规调整。控规调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1999年北京市编制完成了《北京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调整紧随其后就产生了,控规调
目前,随着中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最初对居住地点的过分苛求已经过渡到对居住小区内部自然环境优美程度的
学位
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老年人养老方面的各种问题引起了包括政府和学术界在内的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的居家养老
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城市特色美的认知》一书中,吴良镛教授认为“一般人往往会有类似经历:某些具有特色的城市,曾经在某方面给自
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目前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铁路客运站也由过去所承担的落后单一的铁路客运功能逐渐转变为与多种交通方式共同合作的新型铁路交通枢纽换乘复合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了一场以“城市现代化”为目标的城市建设热潮,在这一过程中,象征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高层建筑得到蓬勃发展,改变着城市旧有的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同时
空间结构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对应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当今,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影响集聚外部性的效应为我们提出一个新的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种影响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手段上运用数字技术;二是审美趣味在数字化时代发生的变化。就第一方面来讲,新技术、新设计
随着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日益加重,建造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已经是大势所趋。为了使绿色建筑的概念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近年来许多国家相继开发了适合不同国家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