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新生大鼠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进行治疗,从神经运动功能、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观察治疗后大鼠的损伤恢复情况。从而研究G-CSF治疗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有关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大鼠重度HIBD模型制作及鉴定7日龄SD乳鼠,麻醉后双重结扎并剪断左侧颈总动脉,恢复2~3小时后,放入8%O2+92%N2的容器中2.5小时,用水浴箱控制环境温度在39℃左右。鉴定建模是否成功及损伤程度。2.G-CSF治疗HIE时间窗的选择正常7日龄SD乳鼠皮下注射G-CSF,流式细胞仪检测注射G-CSF后外周血CD34+/WBC的变化趋势。3.G-CSF治疗HIE建模成功的乳鼠随机分为3组,双时相组(HG2)、单时相组(HG1)和HIBD(H)组,按照A、B、C各组时间窗的选择分别给予G-CSF,并采用累积法BrdU腹腔注射。4.观察疗效设定时间点采用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Severity Score,mNSS)法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并对其大脑进行解剖及病理学观察,检测大脑梗死灶,神经元排列情况,凋亡细胞数及新生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数目。结果:1.模型鉴定HIBD后所有模型动物行为异常,大脑重量减轻,可见明显梗死灶。HE及Nissl染色可见神经元排列紊乱,细胞肿胀,核仁及尼氏小体不清。损伤部位以皮层、海马为甚。2.运动功能建模完成后所有大鼠的mNSS评分较高。经G-CSF治疗14天后,治疗组mN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HG2组评分较HG1组明显减低。3.脑重:经G-CSF治疗后大脑重量明显增加,且HG2组大脑重量明显高于HG1组。TTC染色显示G-CSF治疗组平均梗死灶体积较对照组减小,且HG2组效果明显优于HG1组。4.神经元:采用HE及Nissl染色,可见G-CSF治疗组神经元较对照组排列整齐、有序,组织恢复较明显。且HG2组较HG1组大脑细胞排列紧密,神经元形态、结构接近正常大脑,未见空泡形成,细胞内布满尼氏小体。5.神经细胞生长:经G-CSF治疗后,脑缺血区域的凋亡神经元减少了74.53%,而新生的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1.本研究改良的建模方法表明,模型鼠的运动行为落后,大脑损伤程度较经典的建模方法严重,动物的死亡率比经典建模方法高,提示本研究的改良建模方法成功可行,可供同行借鉴运用。2.SD乳鼠双时相注射G-CSF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为造血干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提供了更多的细胞数量,进一步提高G-CSF的神经保护作用。3.G-CSF对新生大鼠的重度HIE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且双时相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时相组和HIBD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