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旨在以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孙绍振小说文本解读理论体系的建构,从构成体系的解读理论与操作方法两方面进行论述,并且本着“质疑与思辨”提出了孙绍振对小说文本解读的原创性贡献和局限。第二章主要分析孙绍振文本解读“三法”在小说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分为导入环节、研读鉴赏环节、拓展探究环节,分类论证了“三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可操作性。第三章结合具体篇目运用“三法”进行教学设计,着重研究如何将孙绍振文本解读“三法”与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相结合,从实践角度探索文本解读“三法”运用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可行性,让孙先生文本解读独特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的进程能够更进一步。“文本解读”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原点性议题。然而,这个原点正在被消解。以“审美”的眼光斟酌文本在这个时代似乎是一种冷门,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个问题上“浪费”精力。于是,“文本”成为了绰约多姿的“理论万花筒”的注脚。审美的解读,追求具体、深入地亲近文本,从而有效地揭开艺术本身的奥秘所在。孙绍振主张回归文本,从文本出发探寻文本的深刻内涵,积极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出路,他在大量的个案微观分析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真善美错位理论”、“审美的情感逻辑与变异”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本解读理论,并且还提出了具体的如“比较法”“还原法”“错位法”等可操作性的解读方法。他强调就是要把看似天衣无缝的艺术形象进行剖析,不应以统一性作为分析的起点,而应从统一性中探寻差异和矛盾,以矛盾或差异作为文本分析的出发点。“可操作性”可谓是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与其他文本解读理论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