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对本实验室注册的DPV gC基因(GenBank登录号EU076811)开展下列研究:病毒体外感染宿主鸭胚成纤维细胞gC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时相分析及亚细胞定位检测;DPVgC基因疫苗诱导实验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研究。获得以下结果:鸭瘟病毒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gC基因的转录时相分析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DPV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后病毒gC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表明,最早可在DPV感染宿主细胞后1h检测到该基因转录产物,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转录产物量逐渐增加,并于感染后28-36h达到转录峰值,随后转录产物量逐渐下降,但在72h仍保持较高水平。根据转录谱推测DPVgC基因可能属晚期基因。鸭瘟病毒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gC基因的表达时相分析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对DPV感染DEF后病毒gC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进行了动态检测。在感染后4-72h的细胞蛋白提取物中均可观察到与DPV gC蛋白预测大小相一致的条带。4h时,在约45kDa的位置目的条带隐约可见,从16h起逐渐变大变清晰,48h左右达到最大值。综合分析DPVgC基因的转录表达时相模式,其在感染晚期得到大量表达,推测该基因为病毒的晚期基因。鸭瘟病毒gC基因产物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对DPV感染DEF中gC基因的表达进行亚细胞定位检测,结果表明,特异性荧光最早可在感染后4h检测到,这时细胞质内荧光的量相对较少,随感染时间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增强,且大量聚集在细胞质的近核区域,随后荧光强度减弱,在感染60h后基本消失。根据gC基因表达产物的这种分布特征,可初步推测为病毒基因组中的gC基因在宿主DEF的细胞质中完成gC蛋白的合成,合成的gC蛋白参与后期病毒的组装和成熟过程。鸭瘟病毒gC基因疫苗诱导实验鸭细胞免疫的研究鸭瘟病毒gC基因疫苗(pcDNA-DPV-gC)以不同途径和不同剂量免疫实验鸭,以生理盐水、空载质粒pcDNA3.1 (+)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采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和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法,分别对鸭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cDNA-DPV-gC基因疫苗接种实验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性有明显增强,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免疫后第3d,基因疫苗免疫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在免疫后5d-7d达到最大值。比较不同免疫途径,基因枪途径诱导鸭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CD4+和CD8+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优于肌肉注射途径;比较不同免疫剂量,基因枪和肌肉注射途径均存在一定的剂量相关性,以基因枪6μg和肌肉注射200μg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较强。鸭瘟病毒gC基因疫苗诱导实验鸭体液免疫的研究采用间接ELISA和中和试验分别对实验鸭血清中特异性血清IgG抗体和中和抗体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途径基因疫苗接种实验鸭后均能诱导产生DPV特异性血清抗体和中和抗体,基因枪和肌肉注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而弱毒对照组在各采样时间点均较基因枪和肌肉注射各组高。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pcDNA-DPV-gC基因疫苗免疫鸭后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基因枪免疫较肌肉注射更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产生。与弱毒疫苗相比,pcDNA-DPV-gC基因疫苗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优于DPV弱毒疫苗,而DPV弱毒疫苗诱导体液免疫的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