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小刚导演一部部电影作品,逐步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电影界领军人物的地位。《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冯小刚的电影延伸了中国电影市场喜剧的范围,更创立了中国特色的“贺岁片”模式。当人们逐渐熟悉冯氏电影喜剧风格之后,他本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了革新和开拓,尝试导演宏大的悲剧题材。如《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或引人深思,或催人泪下。这些被人们称为有力量的电影,思想性和观赏性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根据冯小刚从影十多年的风格形成和转变,对具有代表性的冯小刚悲剧性电影进行分析,梳理此类电影的艺术风格和叙事特点,剖析这类电影的审美理想、剧场效应和社会影响。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写作的缘由、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对于冯小刚数部悲剧色彩突出的电影,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做过整体的分析和探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正文部分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结合冯小刚导演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电影的前后期风格差异,归纳其前期作品具有喜剧性较强,取材源于现实,商业性浓厚等特点。自2005年起,他尝试改变电影的题材与风格,逐步由一个专拍喜剧贺岁片的导演转变成为一个选材多元与手法多元化的导演。第二章对冯小刚导演的悲喜剧以及典型悲剧的题材与内容进行了分析。冯小刚在其悲喜剧中结合了悲剧与喜剧的成分,喜中含悲,不仅令人发笑,还激发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典型悲剧则体现了冯氏电影风格的巨大变化,电影的场面宏大,悲情意义明显。第三章归纳与总结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与叙事特点:这些电影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聚焦人性关怀,悲情深切。冯导在其悲剧性电影中娴熟运用入微的细节渲染,情感切入点客观冷静,把握平民主题,用故事本身来感动观众,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定势。这使得冯小刚转型后掌声依旧,其悲剧性电影对中国现实社会、百姓文化充满了关怀与警示。第四章以冯小刚的若干部悲剧性电影为例,阐述了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冯小刚将个人的审美理想融入电影中,让人们从电影的不同角色中感受到人性中无法磨灭的欲望,也感受到其电影中感性与理性、真善美、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第五章分析了冯氏悲剧性电影的剧场效应。本部分总结了冯小刚悲剧性电影带给观众的期待与反思,乃至对个人心灵和整个社会的影响。观影者在或真情流露、或宏大叙事的电影场面中感受到了悲剧感和崇高感,结合情节对人性与社会现实产生思考,引发自己对生活态度的感悟,回归纯净的心灵家园。观众在笑与泪中感受到人间冷暖,体会生命的意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冯小刚丰富而广泛的艺术经历使他能够特立独行,不断突破自我,在电影中运用悲剧性元素,喜中藏悲,悲中沉思,这种独具慧眼的审美取向使他的电影突破了传统,真正成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电影艺术的结合体,赢得观众们的一致认同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