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粉虱MED隐种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具有很强的入侵性,在我国于2003年云南昆明首次发现,随着国内的贸易往来,烟粉虱MED隐种借助花卉及其它经济作物的苗木迅速扩散,在全国各地取代MEAM1隐种并广泛传播并暴发成灾,现已成为很多地区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烟粉虱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理论中缺乏研究积累,在实践中也缺少技术指导。为了探究持续有效控制烟粉虱的措施和方法,本文研究了烟粉虱在华北棉花种植区棉花、向日葵、甜瓜、苘麻、豚草等植物上的种群动态和分布;并以向日葵和甜瓜作为诱集植物,玉米作为屏障植物,结合烟粉虱专性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田间释放,以期建立棉田烟粉虱的生物生态控制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于2010年对廊坊地区81种田间植物上烟粉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烟粉虱可为害向日葵、蜀葵、烟草等44种植物,不为害玉米、高粱和小米等37种植物,且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种群密度有显著差异。烟粉虱在香水薄荷、荆芥、甘草、薄荷、藿香、益母草、猪屎豆、白晶菊、牛膝、待宵草、蓝蓟、紫花苜蓿、极香罗勒上的虫口密度最高,危害级别达到4级(每100cm2叶片虫口密度大于50头)。在蜀葵、向日葵和烟草上的单株虫口密度较高,虽然100cm2叶片烟粉虱虫口密度较低。鉴于向日葵、玉米、高粱在中国北方棉花产区广泛种植,且植株高大,烟粉虱仅取食向日葵,但对向日葵的产量影响极小,因此可考虑选用向日葵作为田间诱集植物,玉米和高粱作为屏障植物辅助控制棉田烟粉虱。(2)于2010和2011年对烟粉虱在我国华北棉花种植区的棉花及其它六种常见植物上的分布与种群动态进行了两年的野外调查。采用四分位法对烟粉虱发生期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华北棉区,烟粉虱首先在棉田周边杂草(豚草或者苘麻)上发生,比棉花上的发生早10天,随后再发生在其他栽培植物上。烟粉虱在棉花上的主要发生期持续2-3周,2010年和2011年的高峰期分别是从8月初到8月中旬,和8月上中旬到9月初。从不同植物上烟粉虱的种群密度来看,烟粉虱在棉田周边生长的豚草上密度最高,2010年和2011年每100cm2叶片上的虫量分别是棉花上的22倍和12倍;其次在向日葵上,2010年和2011年每100cm2叶片上的虫量分别是棉花上的2倍和1.5倍。本研究结果表明棉田周边生长的杂草如豚草可能会加重棉田烟粉虱的发生,可考虑将向日葵作为诱集作物来辅助控制棉花上的烟粉虱为害。(3)2011年在棉田中间作或在棉田四周围种诱集植物甜瓜、向日葵和屏障植物玉米,定期调查不同作物及种植模式中棉田烟粉虱的种群密度。结果表明,相对于棉花单种的对照,所有利用诱集、屏障作物间作或围种的种植模式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棉花上的烟粉虱种群密度,其在烟粉虱主要发生期降低程度尤为明显。围种玉米模式棉花在围种模式棉花中具有较低的烟粉虱种群密度,间作玉米模式棉花在间作模式棉花中具有较低的种群密度,且间作模式对棉田烟粉虱的控制效果好于围种模式的控制效果。诱集植物甜瓜在其整个生长季节内,无论是成虫或未成熟虫期烟粉虱种群密度都显著高于棉花和向日葵上的种群密度,表明了甜瓜对烟粉虱有很强的诱集效果。但由于甜瓜的生长周期短于棉花,在利用甜瓜作为诱集植物控制棉田烟粉虱种群密度时,应掌握好甜瓜的播种时间,最好在棉花播种后40天左右播种甜瓜,使棉花和甜瓜的生长旺盛期一致,达到最好的诱集控制效果。(4)2012年田间烟粉虱发生的高峰期之前,利用银行植物番茄在棉田诱集-屏障作物系统中释放烟粉虱的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调查该系统中寄生蜂对烟粉虱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围种玉米、甜瓜和向日葵,不能显著降低棉花上烟粉虱的种群密度;而间作模式能显著降低棉田烟粉虱的种群密度,其中,棉花与玉米间作时棉花上的烟粉虱种群密度最低。在两种种植模式下,甜瓜和向日葵均能诱集到大量的烟粉虱,其中甜瓜上的烟粉虱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棉花上的种群密度。此外,烟粉虱在棉花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上部和中部叶具有较高的种群密度。烟粉虱在棉花样地中的水平分布情况为:未成熟虫期种群在样地中央和样地边缘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属均匀分布;主要发生期,成虫种群在围种模式中样地中央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样地边缘的种群密度,而间作模式棉田样地中央的样地边缘的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在整个发生期内所有棉田的成虫烟粉虱种群均属于聚集分布,主要分布于样地中央。寄生蜂的对烟粉虱若虫的寄生量在不同作物围种棉花和棉花单种棉花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作物间作棉花上寄生量高于棉花单种上的寄生量。寄生率的变化规律与寄生量变化规律不一致,寄生率的高低同时受烟粉虱若虫数量和寄生量影响,寄生蜂在围种甜瓜、围种玉米和间作向日葵模式中棉花上的寄生率显著高于棉花单作上的寄生率。对于捕食性天敌而言,在烟粉虱整个发生期,不同种植模式的棉花上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而在诱集和屏障作物之间差异显著,向日葵具有较高的微小花蝽、大草蛉种群密度,玉米上具有较高的龟纹瓢虫和三突花蛛种群密度。从不同年份间的数据来看,2012年棉花上的烟粉虱种群密度在整个发生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均低于2011年的种群密度,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棉田诱集-屏障作物种植系统中释放海氏桨角蚜小蜂后降低了棉田烟粉虱的种群密度。(5)为明确烟粉虱MED隐种优势寄生蜂的不同组合释放比例对其控制效果的影响,于2012年在棉田笼罩中单独释放海氏桨角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以及二者的不同密度比例组合(1:1、1:3、3:1)释放两种寄生蜂。结果表明,相对于不放蜂对照,所有的放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烟粉虱种群密度,其中,以海氏桨角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3:1释放的处理控制效果最好。海氏桨角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种群的不同增长趋势表明了这两种寄生蜂在混合释放时具有极强的非对称竞争现象。然而,没有结果证明复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是通过初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来控制烟粉虱种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