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群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而从传统的制造业部门中所分离出来的,其服务对象是国民经济的其他生产部门,本质上是一种生产资料。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产业升级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其发展对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和整合产业链,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及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计算服务业各部门的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的产业流向重新定义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6个行业。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不断扩大,对GDP的贡献率自2005年起稳步上升,截止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30%,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显著差距,并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行业及地区发展差异大的情况。从行业上来看,批发零售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规模较大,而信息和科研部门等技术密集型以及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较为缓慢,且增加值规模较小,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然集中在较为传统、低端的部门。从地区发展上来看,东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在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FDI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在促进我国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地区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的现阶段发展情况存在着与产业发展相同的问题,虽然规模不断上涨,但是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等传统部门,并且呈现出比产业发展更为严重的地区差异,流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FDI有79%左右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只利用了其中的21%左右。因此,整合地区优势,让各省市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最大程度地取长补短以更好地吸引并利用外资,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影响生产性服务业FDI在我国进行区位选择的因素。在理论部分,本文将立足于新经济地理学,将理论主要模型中所涉及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路径依赖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等经济活动集聚的三大自我强化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FDI在空间上的集聚相结合,重点探讨三大作用机制背后所反映出的市场规模、路径依赖、产业集聚、技术外溢、成本以及传统制度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实证部分,选取理论部分所总结出的因素相对应的指标,分别对全国、东部、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区位选择进行实证研究,尝试分析相同因素对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作用差异。通过实证分析理论部分所提出的因素基本得到验证,但同时发现影响生产性服务业FDI在全国、东部、中西部地区进行区位选择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滞后一期制造业FDI、GDP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工资水平与全国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FDI正相关;滞后一期制造业FDI、GDP水平、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与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FDI正相关,经济市场化程度与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FDI负相关;滞后一期制造业FDI、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经济市场化程度与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FDI正相关。最后立足于实证分析结果以及我国发展现状,分别从全国以及地区层面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