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拓展到多国,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需要强调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但对于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依然是缺乏经验的,依然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经历了“以苏为师”到“以苏为戒”的历程,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尽快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蓝本和借鉴,但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也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以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为目标,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一波浪潮。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以中国为代表的的社会主义国家再次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二波改革浪潮。改革是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改革实质上是在对苏联模式辩证扬弃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找到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可以说,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线是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本文以历史、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辩证思维方法,围绕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模式转换共擘画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开篇部分是对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的基本概念、发展演进和发生动力的梳理。社会主义模式是建立在对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上,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运行机制的系统设计的统一体。1936年苏联宪法宣布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具有伟大的开创意义。但苏联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也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照搬照用的“真经”,“唯一模式”并不符合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展开了对苏联模式的批判,并通过改革革除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推动了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彰显出现代社会主义模式的优越性和科学性。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的六个方面的表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模式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运行体制机制。从六个方面相互关系来看,经济模式转换是根本前提,政治模式转换是重要保证,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关系模式的转换是有机协调和补充。在社会主义模式转换中,各方面的转换是要协调推进和有序展开的,因而,社会主义模式转换首先也要解决好“哪些转”、“怎么转”这一根本性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模式转换的战略和策略的原则性问题。社会主义模式的转换从根本上是要推动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模式、从传统模式走向现代模式,实质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具体体制的现代化,是对传统体制、方法和观念的守正创新和辨证超越。结尾部分是对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的辩证审视和当代价值思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模式的转换仍处于进程中,社会主义改革也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这尤其需要我们把握好社会主义模式转换的主要特点和实质,把握好现代社会主义模式转换在新时代的新趋向,把握好社会主义模式转换中的“变”与“不变”这一根本,要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中吸取教训,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社会主义模式的转换是不以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根本前提的,也不能否定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时,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乃至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的世界意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现代社会主义模式成熟定型的标志性事件,是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里程碑事件。从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线条来看,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是中心主题,这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三次历史性飞跃后,正在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第四次飞跃,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时代特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促进现代社会主义模式的成熟定型。现代社会主义模式走向成熟,将极大地推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实现全面振兴,并最终走向高潮。
其他文献
立足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和地理的课程标准,基于素养交融培育的现实意义,聚焦“从建筑文化中,能探寻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密码”议题,通过整合教学目标、交融核心素养,捕捉焦点内容、建构知识序列,实施活动方案、推进任务驱动,展示活动成果、开展有效评价四大环节,设计思政、地理学科融合议题式活动教学,体现学科融合共生理念,从而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育人价值。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师生之间达成更融洽的互动,构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善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教学理念,就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感情,构建更融洽的学习气氛,帮助师生共同成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沟通者,而是把课堂主体的身份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以来,我国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已逐渐呈现出自身特征。“十四五”时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五年,应趁势而上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解决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固有痛点。本文讨论了我国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内涵、表现、类型及发展现状,并提出我国新发展阶段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的政策建议。新就业形态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进行概括。目前生产关系角
期刊
<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因此,科学设置议题十分重要。在设置议题时,教师可从“教材”“学生”“情境”“价值”四个维度展开。
期刊
<正>1.问题的提出在高三一轮复习阶段不仅需要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更需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能够快速提取有用信息,正确地思考问题,对不同的观点能提出质疑和创造性的见解,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一直倡导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期刊
<正>企业文化:铺就发展底色熔铸精神坐标企业因文化而兴,文化因创新而盛。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召开的“2021年工程建设企业文化成果交流会”上,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分享了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做法、经验与体会。本期,我们分享这些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共同探讨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如何铺就人心底色、熔铸精神动力、凝聚
期刊
现代科学革命引发了科学认识论对科学绝对客观性的质疑。假设性科学实在不能从根本上支持实用主义、符合论与融贯论的三种真理观。经验主义三种方法论蕴含的相对主义倾向使逻辑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合理性重构陷入困境,从而表明自然界无法对人类获取的科学知识之真伪做出单边裁决。由于范式转换缺乏相应的标准与方法,最终只能诉诸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意志做出民主抉择。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对科学的实践过程再现表明,科学知识的建构过
《故事与话语》是西摩·查特曼(Seymour Chatman,1928—)的代表作,作为涵盖符号学、语言学、叙事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经典,它给小说理论、影视美学、叙事学等学科的专家带来了巨大的学术价值。《故事与话语》在廓清一般叙事之结构时,注意有序论解各个概念并使各层次间层层相连,它列举出世界经典名著,进行逐一分析,更是大胆质疑名人论著,重新立说。《故事与话语》不愧是西方叙事研究论著的参考文献中引用率
<正>“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在2020年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雷远德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自2014年入职以来,
期刊
<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容易将几种修辞手法弄混淆,如"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反复"和"排比"。对此,笔者就举例进行辨析,希望能帮助大家区分这几种修辞手法。一、"比喻"与"比拟""比喻"与"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是指利用甲、乙两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似性,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性或说明某种道理。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比拟"是指根据本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