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的重要议题之一,但城镇化也不可避免地推动着土地要素的非农化。在农村,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和长远生计。事实表明,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使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非农化并未带来农民的城市化,反而带来农民生活成本的上升,因此导致农民不满情绪滋生,农地社会冲突紧张。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障好农民的土地权益,就会使工业化难推、城镇化难成、社会稳定难保。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基于对当前农地权益冲突显著的现实关注,本研究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的持续性保障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在逻辑上,本文首先梳理了目前文献研究过的及现实正在运行的能够有效保障农民持续性土地权益的国内外实践经验,为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设计提供参考。其次,以G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分析对象,具体地呈现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状况,包括土地补偿标准低、拆迁安置标准低、漠视宅基地产权收益、实际分配比例低、补偿有限难投资、跨期保障难、安置住房条件差等问题。再次,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全面剖析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原因,包括不合理的征收补偿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地方治理制度、征地分配制度、土地继承制度等。最后,在实证数据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进行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设计,包括从土地产权属性角度明确农民权益内容、探索收益分享式权益保障机制、定位政府角色、锁定村集体利益、提升农民议价能力等方面,从而为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