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酸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药用甘草中的免疫组化定位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eno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草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中国药典》收录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和胀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ra L.)三种原植物,以其干燥根和根状茎为药用部分。其中乌拉尔甘草在我国分布最广,也是主要栽培种。其主要药用成分为甘草酸、黄酮类等。以往对甘草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作用、栽培与加工、药材质量与种质、生长环境关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但有关甘草药用部分结构发育与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采用植物解剖学、植物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乌拉尔甘草根中甘草酸的分布、积累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采用活性酯法使甘草酸偶联于血蓝蛋白(KLH)和卵清白蛋白(OVA),合成免疫抗原甘草酸-KLH和检测抗原甘草酸-OVA。将甘草酸-KLH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株3D6,利用体内诱生法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预先用液体石蜡致敏过的雌性BalB/C小鼠体内,通过收集腹水制备出甘草酸单克隆抗体。经检测,抗体效价为6.4×105,属于IgG1型。甘草酸单克隆抗体的灵敏度为0.1μg/L,半数抑制(IC50)为5.4μg/L;   2.在甘草酸单克隆抗体获得的基础上,建立了甘草酸在乌拉尔甘草根中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方法:采用冰冻切片法,切片厚度为20-25μm,免疫组化定位方法为过氧化物酶标记法(SABC法),其中一抗为抗甘草酸单克隆抗体,抗体工作浓度为1:200,二抗为生物素化羊抗鼠,三抗为SABC,显色剂为AEC,显色时间为40min。通过该方法可以对根中甘草酸进行定位。免疫组化定位结果表明,甘草酸主要存在于乌拉尔甘草根中韧皮部的韧皮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中,且主要存在于上述细胞的细胞壁中。周皮、导管、纤维细胞中不含甘草酸。   3.采用香草醛-冰醋酸法对乌拉尔甘草根中三萜皂苷的分布进行了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三萜皂苷主要存在于乌拉尔甘草根的韧皮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中,周皮栓内层也有分布。   4.结合解剖学方法和组化定位方法,阐明了甘草根的结构发育与皂苷类成分的积累存在密切关系,随着甘草根的次生生长,甘草酸的积累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每年的绝对增长量随着贮藏甘草酸的细胞数量减少而减缓。   5.应用HPIC法,对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组织部位的乌拉尔甘草根中甘草酸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酸的含量呈增加趋势,4年生的甘草根中甘草酸的含量最高。同时还发现,2-3年生甘草根中甘草酸增加速度较快,3年后甘草酸增加速度减缓。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关于血水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HPLC指纹图谱的探究。1.提取分离和鉴定:干燥的血水草粉末12 kg,先用75%的乙醇浸泡提取4次(7 d/次),再用pH=1的盐酸水溶液浸泡药材,减压浓缩得总浸膏。总浸膏用水溶解分散后,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分别得到四个部分。采用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技术手段,从血水草的石油醚浸膏部分分离纯化得到2个化合物。通过紫外光谱(UV)、红外光
随着能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使用耗能更低的湿法磷酸代替热法磷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湿法磷酸含有很多的杂质,因此,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如何净化湿法磷酸,而且溶剂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