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中性粒细胞计数对痰瘀互结型Stand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并通过芯片分析痰瘀互结型Standford B型AA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探索差异miRNA在痰瘀互结型Standford B型A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初发且诊断为Stanford B型AAD的患者(痰瘀互结型),按患者住院期间的存活状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住院期间终点事件等因素。对组间各因素进行COX单因素生存分析,确定影响Standford B型A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潜在危险因素,根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明确影响Standford B型A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 OC曲线明确各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能效及最佳截点值。采用Kaplan-Meie r生存分析明确各独立危险因素对痰瘀互结型Standford B型AAD患者住院期间累积生存率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纳入5名确诊为痰瘀互结型Standford B型AAD的患者,并通过1:1配对的方法纳入5名健康对照者,采集患者及对照者外周血样本,提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总RNA,采用miRNA芯片检测技术,检测两组样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miRNA的差异表达,差异miRNA的筛选标准为表达量变化2倍以上并且P值小于0.05。将所得差异基因聚类分析,通过热图、火山图等直观展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差异基因的靶基因、生物学功能及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痰瘀互结型Standford B型AAD患者192例,其中住院期间死亡28例(14.58%),死亡组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死亡组药物治疗率更高(P<0.05)。COX单因素生存显示药物治疗、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尿酸均为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将COX单因素生存分析中提示影响院内死亡风险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回归校正诸多混杂因素后,白细胞计数是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74,95%CI:1.019~1.133,P=0.008)。中性粒细胞计数作为白细胞的主要亚型,也是A AD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73,95%CI:1.018~1.132,P=0.009)。ROC曲线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Standford B型A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能效性高,其中白细胞计数的曲线下面积(a rea under curve,AUC)为0.801(95%CI 0.687~0.914),最佳预测截点值为15.8×10~9/L,敏感性为0.615,特异性为0.873。中性粒细胞计数的A UC为0.789(95%CI 0.682~0.897),最佳预测截点值为9.52×10~9/L,敏感性为0.846,特异性为0.678。Kaplan-Merier生存分析显示,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5.8×10~9/L的患者住院期间的累积生存率低于白细胞计数<15.8×10~9/L的患者(χ~2=18.117,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9.52×10~9/L的患者院内累积生存率明显降低(χ~2=8.29.P=0.004)。miRNA芯片分析显示痰瘀互结型Standford B型AAD组与健康对照者组间miRNA表达差异倍数(Fold change)>2.0倍的有12个(P<0.05),其中AAD组表达上调的有3个,下调的有9个,上调倍数最高的为miR-629-3p,下调倍数最高的为miR-598-3p。靶基因预测显示miR-629-3p和m iR-598-3p参与调控了众多的靶基因,信号通路分析示差异miRNA参与V EG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结论:1.中性粒细胞计数是痰瘀互结型Standford B型A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2.痰瘀互结型Standford B型AA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miRNA存在差异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调控VEG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参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